2月24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合作单位的第二届楼宇科技TRUE大会智慧基建分论坛邀请行业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基建的发展和创新、智慧科技赋能新基建等议题内容展开深入探讨,关注时下政策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行业技术创新角度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投资角度到应用创新,多个维度探讨新基建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及创新发展。
美的楼宇科技基建行业销售总监傅家早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在改善国家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两年,国内新基建开发模式和新基建投入力度不断进步,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这三类新基建上发力,初步搭建了5G、算力网络等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础,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构建了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与会各位嘉宾一致认为,目前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正成为资本关注的风口,这将为新基建领域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夯实数字技术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数实融合”已经到了快速发展、快速应用的阶段,企业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加强科研力量,重视科技赋能。在新基建发展的背后,仍需要数字技术的进步作为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蔡跃洲总结道,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行基础就是数据,包括数据的收集、传输、处理、分析、存储。
同时,蔡跃洲认为,随着“数实融合”的深度推进,算力、存储、传输的需求都会呈指数级的增长,其中“数据处理”的需求增长可能会超出想像。同时,算力需求、算力供给又存在结构性问题,算力、存储、传输能力之间又存在匹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将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信达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莫文宇也认为:“任何一个新基建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进步,包括从芯片、算法、算力这一块提升带来的机会。”其中,基础建设的智慧化离不开的就是IT的基础设施、网络到计算层面上的不断提升,所以本质上来讲,智慧化在于软硬件中软件的算法与硬件的芯片中存在的机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力结合“智慧城市”的概念,分析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背后的基础,并指出依靠我国基础通讯网络全面升级、“城市云”平台的发展、数据中台的建设以及数字孪生步入现实等,“智慧城市”的发展有望随之进入快车道。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将电力行业看作新基建的基石。“只有在可再生能源加入到市场之后,整个能源投资的领域才向资金比较少的人敞开了一道门缝。”她认为,如今我国的能源领域存在内需乏力、石油依存度攀升等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新基建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挖掘新基建背后商机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拉动投资效应,保障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作用。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基建所带来的投资会让企业的生产活动更加活跃,从而增加高质量供给,最终带动消费的持续增长、扩大国内总需求。
莫文宇认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数字化新基建构成的投资机会,是在迅速扩张的过程。“过去二十年只是萌芽,未来的二十年可能会呈现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全面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莫文宇说。其中,他具体分析了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以及智能驾驶三个领域未来的良好投资机遇。
德勤中国工业产品与建筑行业财务咨询主管合伙人储晓佩具体分析了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动力汽车行业。“目前,我们发现新基建的投资,主要是在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这几个领域觅得商机,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投资机会。”储晓佩特别提出,在动力车继续发展的情况下,新能源充电桩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赛道。
协鑫集成电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重阳重点分析了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虽然我国的光伏产业在2022年受到疫情以及产业链价格飙升带来的影响,但曹重阳对该产业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
罗力重点分析了新基建下智慧城市的机遇和变化。发展“新基建”,就是给智慧城市建设打基础,智慧城市是“新基建”最大的服务对象。在他看来,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的十大趋势包括:基础通讯网络全面升级、城市云平台的发展、物联网的全面和深入的发展、可信的数据共享交换网络的形成和完善、数据中台的建设、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算法中台(业务中台)的建设、“城市大脑”及其赋能的应用、数字孪生逐渐成为现实、智慧城市建设走向智能化和平台化。
彭澎则看重在可再生能源项目背后蕴藏的商机。“出行公司现在可以投光伏、风电,再配合储能。一旦拥有了电能之后,公司这边又有需求,就可以深度地参与电力市场。”在彭澎看来,“现在一种新的商业逻辑正在诞生,以往的困局出现了破局的可能。”
当然,在带来新的商业逻辑的同时,要想真正激活企业对于数字化建设以及新基建领域的创新活力,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一大影响因素。
“数据中心本身建设成本,土建、能耗这些都是有一个成本问题、所以才有我们的‘东数西算’。”蔡跃洲指出。在莫文宇看来,“东数西算”的背后,是来自于芯片、能源、基建成本的把控,才能实现效能最大化。
技术创新与挑战
作为产业发展的纽带,新基建不仅联系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也关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在分论坛的圆桌会议上,各位与会嘉宾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重点讨论了新基建应用中面临的技术创新和挑战。
对于未来的创新方向,蔡跃洲认为接下来“新基建”更多是服务于“数实融合”,而“创新基础设施”则是着眼于未来的创新模式如何改变。算力作为背后的基础,将在未来的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及目前的行业痛点,蔡跃洲说:“可能就是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尤其是在高端、高制成的集成电路。”
罗力进一步提出,在目前新基建三大领域,即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之中,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未来需要通过按需的方式进行调节,诸如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的速度跟现实要有良好的衔接。”罗力认为,有“自动造血”的功能,新基建才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
莫文宇预测道:“计算机、软件等全面自主化,可能会成为接下来很大的趋势。”作为中长期的命题来说,则可能围绕着“发展”和“安全”的命题,并落实到科创及“专精特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点。
同时,针对如何解决底层供应链卡脖子的问题?莫文宇认为需要国家调动各个层面,包括民营、国营企业来一起突破。
美的楼宇科技基建行业销售总监傅家早认为:“基建未来的趋势就是碳中和的过程,新基建也是。落实到具体的技术来讲,就是更智能化、更节能、更低碳,对使用者、管理者更友好,对于人的感知更舒适。”
面对新基建的庞大需求投资市场,蔡跃洲建议各方要围绕可能新衍生出的、具有广泛渗透性的需求,去提前、甚至超前布局新的基础设施。“明确未来产生的新需求,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具有通用目的技术触达的网络基础设施,才会有新基建的建设方向。”蔡跃洲指出。
罗力希望,未来需要各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创造比较良好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出台相应的政策,后续的事情就交给市场去做。”“从国际国内整体的经验来看,我们确实要摸索一个国企和民企共同双盈的局面。不要做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是在当前条件下比较现实的选择。”彭澎说道。
曹重阳认为,企业应当行稳致远。“只有把基础打好,才可以高质量发展。”在他看来,企业要在提高质量、管理成本、精益求精上下功夫。据美的楼宇科技事业部解决方案与交付总监杨鹏宇透露,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一个可合作的、从前端到后端的可衔接生态系统模式是美的正在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