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杭区科协在省市科协的关心指导下,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契机,注重发挥镇街“农技站长、学校校长、卫生院院长”等基层“三长”的积极作用,全力助推“共富示范先行”和“未来乡村建设”,绘就乡村振兴美好图景。2021年,鸬鸟镇蜜梨科技小院获评中国农技协“十佳科技小院”。2022年7月,杭州市科协“三长带三会”试点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余杭街道科协、百丈镇科协作为2个先进经验试点进行了重点推介。
一、“关键人物”引领,提升科协实干能力
一是把工作对象变为工作力量。挖掘有号召力组织力又热心服务的能人进入“三长”队伍,通过换届吸纳进入镇街科协班子。通过项目化品牌化专业化的推动,基层“三长”的工作触角不断延伸,并拓展到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带动各领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传播者”“代言人”。比如百丈镇3名副主席全部来自基层“三长”,镇科协与科技社团、科技工作者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协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有了显著增强。
二是把专业优势变为落地优势。发挥“关键人物”的专业技术优势,组织村民科普及培训,发展多元业态,壮大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等品牌效应。推动职业经理人扎根基层,策划“鳌鱼闹元宵、山村民俗夜”“味见半山”等系列活动,提高村庄知名度。组织“夕禾”农情服务团,发挥退休老干部农业技术优势,累计服务指导125次,区域农作物增产超12%,核心区块水稻亩均产值由2000元提升至6000元左右。
三是把牵线搭桥变为实干实效。通过科技向善、技能提升、数字营销、农文旅融合等方式,引导镇街优化资源落地应用的效果。仁和卫生分院院长创新推出防疫“采样围裙”“采样背心”,让核酸采样更方便、更高效。百丈镇联手省资源与环境联合体、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共建“低碳公益党建联盟”,推出低碳研学路线、盲人“七彩心路之旅”、长三角星空联盟大会等,绽放乡村振兴无穷魅力。
二、“要素资源”引导,铸就联动手臂合力
一是以地域特色确定产业方向。在成立余杭区低碳发展促进会的基础上,2022年8月区科协组建余杭区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由农业科技示范户担任协会会长,并分别成立粮油、径山茶、竹业、水产等16个分会。按照“三长+科技”“三长+公益”等模式,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径山茶叶、鸬鸟蜜梨、仁和枇杷、中泰竹笛成为中国地理标识产品,“百丈公益公社”影响力也逐步辐射周边区(县、市)。
二是以有限资源撬动更大能量。提供工作空间和经费支持,安排专人服务对接,为科技社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百丈镇提供 600平方米场地,购买科技社团服务经费达90余万元。余杭街道组建以27个成员单位为代表党建联盟,提供工作空间、体验工坊等近1000平方米的健康小屋。中国绿发会服务站落地仓前街道。
三是以真实场景搭建互动平台。主动对接省市单位、知名高校、头部企业在西部五镇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公益加油站”等平台,全天候开设“博物课堂”。目前,已有30余家科技社团走进百丈镇提供服务,“小强公益书屋”作用日益凸显。永安村基地打造“开镰节”“丰收月”“稻香科技艺术节”等特色活动。
三、“落地效果”引申,焕发美好场景活力
一是推动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吸纳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等专家在余杭设立服务站,引进“浙禾香二号”等全套种植技术,破解三叶青存活率低、块根产量低等难题。鸬鸟蜜梨科技小院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开展生态循环新模式。恒泽生态示范基地探索出循环水养殖海水鱼模式,有效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入选“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二是拉动资源从“导入”走向“涌入”。推动省市科技社团走进西部五镇,要素集聚从单向“送资源”转变为多维“点需求”。去年以来,累计开展“院士讲科普”4期、流动科普大篷车 15场、科普惠民活动300余场。黄湖镇青山村以保护龙坞水源为起点,短短4年集聚了70多名国内外高知精英和创新创业人才。
三是带动成效从“盆景”走向“风景”。提振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展信心,激发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土专家”汪爱娟深入病虫防治生产一线36年,被推荐为2022年杭州市敬业奉献类“杭州好人”。开发青山村自然学校、永安村“认养田”等项目,提供大自然科普、环保主题教育等团建活动,既带动农户增收,又增进家庭和谐,助长企业员工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全面展现未来乡村人文风景线。
作者: 苏鑫赋 来源: 余杭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