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造福果农 未来的“太空猕猴桃”会是什么样?
2016-05-30 09:28:00   来源:新华网
内容摘要
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的陕西周至县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蕴藏着丰富的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天然基因库,新品种研发培育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陕西周至猕猴桃航天育种新闻发布会上,育种专家雷玉山拿到了“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带回的8000粒猕猴桃种子。

搭载实践十号的猕猴桃种子 科技世界网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陕西周至猕猴桃航天育种新闻发布会上,育种专家雷玉山拿到了“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带回的8000粒猕猴桃种子。虽然3小包种子每袋只有方便面调味包大小,却有可能极大地改变猕猴桃种植业。如果顺利,3年至5年后,这批种子的价值将逐渐显现,“高大上”的航天科技终将造福周至县田间地头的20万果农。

随着“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的顺利返航,周至猕猴桃的太空育种之旅正式结束,一批经过太空环境的种子陆续交到了科研人员的手中。这不仅标志着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猕猴桃首次进入太空开展空间生物科学实验,通过航天诱变育种这种方法培育作物新品种,更标志者着全国优质的猕猴桃种植基地与全球最强的航天技术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那么,未来的太空猕猴桃会是什么样呢?

 

“猕猴桃”三个品种去太空飞了12天

“猕猴桃”三个品种去太空飞了12天 科技世界网据了解,此次选送的华优、翠香、瑞玉三个猕猴桃品种搭载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历经12天的太空飞行,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重粒子、交变磁场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种子进行诱变,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新种质、新材料,选育新品种。

与传统育种相比,其最大优势是变异机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造出大批优质的种质资源。对于丰富和多元化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库,提升猕猴桃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选育的种子我能认出来,这个叫‘华优’,是黄肉中华猕猴桃,比搭载上天前看起来更泛黄一些,”雷玉山拿着看起来无差别的3小袋太空猕猴桃种子,细细讲解,“黄色肉质是它特有的,感觉它的特异性状比之前更加突出了。”

筛选出特异性状突出的变异单株,是研发团队后续系列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俗地说,就是让长处更加“长”。据介绍,“翠香”是美味型,果小,口感好;“瑞玉”是大果型,规则、润绿。这些优势在“太空一游”后会得到“不一般”强化,大果更大了,可能大得多;果香更香了,可能香味奇异。

猕猴桃 科技世界网同时,基因发生突变的几率高也是这三个品种被选中“太空游”的重要原因。它们会有千分之几的概率能选育出优株。然而,并不是所有变异的奇特优株都会被“照单全收”。从优株到最后的新品种,这三个品种还要经历很多考验。以往的研究表明,品种性状有“此消彼长”的现象,果大了,口感可能变差了,香奇了,抗病力可能弱了。

要成为新品种交给果农种,就要满足4个要求:优质、高产、抗病、耐储运。经过田间试验和区域性试验,这三个品种要经得住这四门功课的考试,综合性状的培养和评价优良者,才能达到被审定为太空新品种的标准。而那些落选却“偏科”的优株,会由于特异性状的强化被继续用做杂交育种的研究材料。

“5年后,只要见果实,就能当年测试出来质量性状和外观性状。”面对可能的收获,雷玉山对自己团队的技术储备很有信心,“我们有成熟的猕猴桃快速育种体系,测试出的好苗子,第二年嫁接,后年就能再挂果,新品种选育将马不停蹄。”

 

“太空猕猴桃”何时落到百姓果盘?

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的陕西周至县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蕴藏着丰富的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天然基因库,新品种研发培育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猕猴桃种植面积41万亩,年产优质猕猴桃达46万吨,年产值超25亿元。

猕猴桃 科技世界网周至猕猴桃先后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航天事业支持商”等,并以36.23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中国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近年来,凭借成熟的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和规范的合作社运行管理机制,周至县大力加强猕猴桃品质建设、产品贮藏加工发展,成立中国猕猴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起品种结构合理、标准化程度高、优质安全高效的猕猴桃产业集群,形成了鲜果、冷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此次航天猕猴桃育种搭载成功,让普通种子成为太空种子,只是猕猴桃新品种研发第一步。接下来,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将实施猕猴桃栽培试验、示范、科研、检测,选育研发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良新品种,开发中国猕猴桃航天育种新技术,为中国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品种保障。在商业模式成熟的基础上,预测再过10年左右,公众就可享受到太空猕猴桃。

 

迈出空间科学实验步伐的一颗“新星”

实践十号卫星 科技世界网2016年4月18日16时30分,在完成12天的太空飞行后,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的回收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回收舱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据了解,这是中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此次卫星回收任务的成功完成,标志着中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实践十号”卫星于2016年4月6日1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进行不间断测控管理,确保了卫星运行稳定、星地链路通畅、飞行控制准确高效、各项科学实验按计划实施。经过精准的轨道控制,使其瞄准预定着陆区域返回。据悉,回收舱返回地面后,留轨舱还将在轨运行,待完成后续实验项目后,坠入大气层烧毁。

“实践十号”卫星不仅利用中国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紧密围绕有关能源、农业和健康等领域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结合航天器防火等关键技术需求,在促进地面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术发展和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而且对于推动中国空间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实践十号”卫星是创造性地迈出空间科学实验步伐的一颗“新星”。(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

 

相关新闻:

液体·家蚕·干细胞 “实践十号”卫星上的三堂实验课

“实践十号”携家畜航天生物育种实验上太空

神飞航天科技成果报告会聚焦太空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