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感染热病中心 周滔 郝文翠
7月28日是第11个世界肝炎日,今年世卫组织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肝炎,时不我待”,我国政府的宣传主题是“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当前,人们对肝炎的误区有很多,比如,凡是肝病都具有传染性,和乙肝携带者拥抱、握手或说话,就会感染乙肝;父母患肝炎的,子女也一定会得肝炎;乙肝病毒无法彻底清除,抗病毒治疗毫无意义。另外还有人认为保肝药效果非凡,多用可以更好治疗肝炎,结果自行超量服用增加了肝脏的负荷,促使病情恶化。
其实,肝炎不是指一个单一疾病,而是各种病因导致的肝脏炎症的病理状态。如病毒、细菌等导致的感染性肝炎,酒精、脂肪、药物、毒素、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导致的非感染性肝炎。通过一些症状或身体不适感觉可以提示是否患有肝炎可能,如: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恶心欲吐,面色皮肤发黄,小便发黄,眼睛发黄等。
我国是肝病大国,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病毒性肝病等都可能存在肝炎的病理过程。其中病毒性肝病中较为多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是防治的重点疾病之一。
乙型肝炎是如何传播的呢?
1.输血及血制品:既往发生过卖血共用针头导致肝炎传播,现在随着我国对献血人员进行传染病指标筛查以及医疗卫生安全的意识提高,基本上已经从源头上杜绝了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肝炎的危害。
2.性接触传播:与乙肝感染者或携带者无保护性的性行为,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恋行为者,其感染的危险性会更高。
3.母婴传播:多见于围生期,经由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染给新生儿。而现有规范的乙肝疫苗免疫规划、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及母婴阻断药物,已基本阻断了母婴传播的“通路”。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拥抱、握手、聚餐或者打喷嚏、咳嗽,以及无皮肤破损、无血液暴露等接触的情况,一般不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接种疫苗:未感染乙肝病毒人群积极主动接种乙肝疫苗,慢性乙肝肝炎患者在符合医学指征情况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2.严格筛选献血员:通过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DNA,以及肝功能指标,严格筛选献血人员,减少血源性传播。
3.注意卫生,谨慎亲密接触:勤剪指甲、勤换卫生用品,做到不与他人共用指甲刀、剃须刀等个人物品。谨慎亲密接触行为,尤其是身体健康状态不相互了解的人之间的接吻、性行为等行为。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病毒传播概率。
4.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查出人体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或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肝炎有较好的优势
中医通过整体与个体辨证,结合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中医特色理论,预先判断疾病发展规律,采用扶助正气与祛除病邪相结合的治疗理念来治疗肝炎。在传统中医里,肝炎病属胁痛、黄疸、虚劳等范畴,病因主要有感受病邪和内伤两个方面,病邪多由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肝炎的病机关键是湿热蕴结于肝胆脾胃。湿热是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素脾胃虚弱运化无权,造成气滞、瘀积,郁而化热。主要表现为身目黄染,小便短赤、会出现一些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治疗上常清利湿热为主,若热重于湿,则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代表方剂有茵陈蒿汤;若湿重于热,则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代表方剂有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等;若胆腑郁热,则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代表方剂有大柴胡汤;若肝脾不调,则调和肝脾,理气助运,代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等。此外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加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利胆通络之品等。发挥中医优势治疗肝炎,促进肝炎康复,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断和减缓肝炎的发展,保护患者的肝功能。
中医科学养肝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方式科学养肝。如情志养肝,保持情志舒畅,情绪稳定,心态平和。避免情志抑郁,暴怒急躁等不良情志。睡眠养肝,晚上11点是肝脏开启自我修复的时间,如果在这个时间人体还没有进入休息状态,易损伤肝脏。饮食养肝,饮食上可食用青菜之类的绿色食物,或具有舒肝清肝作用香菜、大头菜、芥菜、菠菜、芹菜、苦瓜、菊花、白梅花等,有养血柔肝作用的大枣、木耳、豆制品、奶制品等。并适量少盐、低脂,注意膳食比例均衡。运动养肝,采用八段锦、五禽戏、太极功等,或在日常生活进行适度运动,积极锻炼,促进肝脏功能。(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