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低空经济”写入《决定》,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随着5G-A通感一体、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成熟,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底座,低空经济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立足于当前低空经济在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以及产业链发展中的尚存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湖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程伟针对性提出了关于加速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多项建议。
四方面问题仍待破解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并有望在2035年增长至3.5万亿元。低空经济涵盖无人机物流配送、城市综治、低空旅游、空中农业监测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进入快速培育阶段,产业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基础良好,但同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低空管理机制有待优化
低空空域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与管理空白并存的现象,导致审批流程复杂,飞行计划申报渠道单一、审批时间过长,影响低空飞行效率。低空经济涉及的智联网、飞行器等新兴设备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和管理办法,导致监管难度大。此外,当前尚未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影响产业政策的稳定执行和全产业的统一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快
无人飞行器起降平台、USS飞行服务站、充换电站、公共测试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硬件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城市空域管理平台、空域管理辅助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薄弱,同时缺乏有效的低空智联网、空中导航网支撑低空飞行调度及监测。
(三)低空应用场景不够丰富
低空经济在农林植保、工业巡检、测绘勘测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医疗救援和城市交通等潜力应用场景的开发上仍显不足。医疗救援方面,无人机投送医疗急救物资整体应用规模仍较小,城市空中交通方面,低空直升机通勤航班和空中出租车服务,集中在高端市场,距离大规模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eVTOL的电池能量密度和可循环充电次数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此外,在城市综治、低空旅游、物流配送等应用领域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四)低空产业发展尚未成熟
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但产业协同不足,生产端主导发展趋势明显,消费需求端的产值较低,缺乏产业集群效应。市场需求开发不足,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模式。当前低空经济产品缺乏价格优势,以eVTOL航空器为例,产品造价高,载客量较少,应用初期主要服务对时间敏感、愿意支付更高费用的小范围群体,距离全社会规模化推广普及相对遥远。
分类施策,低空经济有望加速“起飞”
(一)完善政策与空域管理体系
一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明确低空经济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支持措施,引导社会资源向低空经济领域合理流动。对低空飞行器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安全管控平台等关键环节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当前低空智联网建设成本高,以长沙黄兴会展低空试点区为例,实现26平方公里低空智联网覆盖需要5G-A通感一体基站20个,建设成本高达1200万元,可以通过政府资金予以补贴20万元/基站。
另一方面简化管控流程。根据不同空域类型及运行场景,建立分级分类的低空非管制空域服务模式,优化空域使用管理方式,针对非管制空域简化现行飞行计划申报流程,试点“一站式”空域申请平台、有人机与无人机混合运行机制。
(二)加快基础设施及低空智联网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低空智能化起降场、无人机巢、充换电站、公共测试场以及全空间无人系统等相关基础设施,完善路网、电力等基础设施,增补低空飞行气象监测设施。
二是打造低空导航系统。推进5G+北斗高精度定位全域覆盖,空中定位精度提升至水平3-5cm/垂直4-8cm以上,建立低空三维航图,打造低空导航系统,建设低空导航监视系统,实现终端固定率保持在90%以上,保障飞行高效安全。
三是加快低空智联网建设。中国移动5G-A通感一体技术的诞生实现了空域“低慢小”物体的精准感知,实现探测面小到0.01平方米的目标感知。基于5G-A通感一体、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融合低空雷达、频谱监测、光电跟踪等技术,构建一套“连得上”“看得见”“导得准”的多模态融合低空智联网,为未来“空中交通系统”提供信息底座,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三)拓展低空多元化应用场景
一方面突破重点领域场景应用。支持顺丰、京东等企业在交通不便的农村、海岛开展无人机物流运营,应急救援建立省级低空应急网络,实现灾害场景下物资投送、医疗转运快速响应。低空旅游开发景区观光飞行、跳伞体验等文旅融合项目。
另一方面推动“低空+”产业融合。鼓励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环保监测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无人机服务。
(四)推动产业链生态发展
一是完善产业链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需要完善产业链布局,形成上下游紧密合作的产业生态。强化上游零部件、电池、高分子材料等关键原材料的供应,提升中游服务,无人机制造、低空基础信息服务和综合服务能力,打造下游空域规划管理及各类场景应用。
二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低空经济与各种产业生态加快融合,推行“低空+”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对低空飞行器主控芯片、三电系统、中小微型发动机、机载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高效动力发动机系统、机载系统、飞行控制等核心系统,开展技术攻关。鼓励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技术创新实验室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型研究机构,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