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稻虾耳”共作模式受央视报道

产经
TIME
2025-02-27 15:59
北仑区科协
分享

  2月25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中国三农报道》栏目播出《人勤春早 农事启新 浙江宁波“稻虾耳”共作 一田三用一水多收》,报道了宁波市北仑区白峰阳东生态田园推出的“稻虾耳”共作模式,点赞这种将水稻、小青龙和木耳进行套种,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创新做法。

  去年来,北仑区科协围绕进一步推进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在全区范围遴选、推荐“科技小院”建设依托单位,宁波春盛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运营的白峰阳东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推行的“水稻+”产业模式进入视野。

b9.jpg

  白峰阳东生态田园将水稻、小青龙和木耳套种,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稻虾耳”共作模式是浙江省农科院技术示范推广的一次创新实践。简单说,就是稻田为澳洲淡水小青龙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淡水龙虾则为稻田施肥、除害,达到省肥减药的目的。水稻收获,淡水龙虾起笼后,在冬闲期间种上黑木耳,实现一田三用、一水多收。在这一模式下,这片试验田的亩均产值达到约5万元。

  据了解,今年北仑白峰阳东生态田园综合体投入了约10万元,通过对接山海协作项目,引进丽水云和优质的黑山系列黑木耳菌棒。在30余亩试验田中,通过“稻虾耳”共作模式,实现“一田三用、一水多收”,黑木耳丰收约2万斤,为农场带来了约20万元的产值,水稻田亩产达到450公斤,澳洲淡水小青龙则实现亩产180斤左右,市场价格能卖到70元一斤,这片试验田成为一亩田、百斤虾、千斤稻、万元耳的生态产品价值的绿色模式样本。

  接下来,北仑区科协将以创建“科技小院”为抓手,助力乡村“产学研用”,培育更多涉农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青年农创客,借助“科技小院”常驻师生团队提供的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科技指导服务,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到田,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助力共同富裕。

  作者: 牛鸣川    来源: 北仑区科协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之目的为传播更多信息,如内容不适请及时通知我们。

相关热点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正以迅猛之势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医疗诊断辅助到艺术创作灵感激发,AI大模...
互联网
  视频制作与新媒体传播有哪些技巧?科研、影像与科普如何深度融合?国内第一部菌类科普纪录片《菌菇王国》又是如何拍摄的?  近期,杭州市拱墅区新质学堂暨拱墅区“新质...
业界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