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在近日的讲话中呼吁刺激经济要“三管齐下”,货币政策虽然重要,但不能是唯一的“武器”,还应同时进行结构性改革并通过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
近年来,为抗击持续的通缩压力和经济疲软,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发达经济体央行先后推出负利率这一“猛药”。虽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存在不少争议,但执行负利率似乎变成了“药不能停”。
此外,因为可以不断通过利率措施输送“猛药”,央行也被市惩一些人士认为是“救世主”。这一神话不破,经济运转的新动能将难以被有效引入。分析人士认为,负利率正负效应兼有,不可一味依赖也并非没有“底线”。
央行开启“负利率”刺激
负利率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储在央行的资金征收利息。理论上,此举意在鼓励银行借贷放款,从而向实体经济注入更多资金,同时鼓励消费者花钱,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2014年6月,欧洲央行成为第一家宣布负利率的主要央行。2016年3月份欧洲央行再出重拳,把欧元区主导利率下调至零的历史最低水平;同时下调隔夜贷款利率和隔夜存款利率分别至0.25%和-0.4%。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暗示,欧洲央行“超低利率”将再持续至少1年,欧元区今后数月仍将深陷通缩泥潭。
日本央行2016年1月底也放出负利率大招,宣布将存款利率下调至-0.1%,以促进民间银行通过融资等方式向实体经济注入更多资金,并以最快速度实现2%的通胀目标。2016年4月28日,日本央行宣布将存款利率维持在-0.1%。
目前除欧洲和日本外,瑞士、瑞典和丹麦央行也引入了负利率政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6年4月10日的一份报告中表示,虽然各国执行负利率政策的经验有限,但总体来看负利率政策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货币刺激和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从而支持需求增长,帮助央行实现价格稳定目标。
现实和理想渐行渐远
虽然央行火力大开,但拉升通胀与刺激经济并不容易。
根据欧盟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欧元区2016年3月份通胀率为-0.1%,比2016年2月份的-0.2%有所上升,但远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值。欧元区仍未走出通缩阴影。
欧洲央行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欧元区2016年通胀率预计仅为0.1%,较2015年12月份的预测低0.9个百分点;2017年和2018年通胀率预计分别为1.3%和1.6%。同时,欧洲央行还下调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至1.4%,2017年和2018年预计分别增长1.7%和1.8%。
国际清算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欧元区的负利率政策“还未对货币市场的运作带来太大影响”,刺激商业银行放贷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和欧洲一样,负利率政策是否可持续以及能否对日本经济起到刺激作用尚不确定。从经济基本面来看,日本国内物价水平持续疲软影响投资与生产,特别是全球原油价格低迷更令日本央行实现通胀目标的努力受挫。此外,日本央行的超宽松措施还陷入了政策困境,在避险资金助推下日元日渐坚挺。自2016年年初以来,日元对美元汇率一路高歌猛进,导致股市“跌跌不休”且出口型企业业绩下滑。
负利率“净效应”之争
自负利率政策出台以来,分析人士对其利弊的分析就没有停过。
持反对观点的人担心负利率损害储户利益并可能导致消费者捂紧钱袋子。有业界人士认为,负利率只是“披着羊皮”的税收,有可能将银行成本传导到企业和个人。
美国“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也认为,负利率可能增加储蓄的成本,同时降低投资收益,使得人们不得不减少消费支出。
日本法政大学教授水野和夫表示,日本不但未实现2%的通胀目标,国民在负利率这剂猛药面前也产生很大不安,并开始“防御”不利影响。
此外,难以将负利率转嫁给消费者的银行也可能面临更大压力。德意志银行指出,负利率环境下,贷款环境可能变得更为紧张,这恰恰违背了欧洲央行的初衷。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史蒂文认为,如果银行预计客户将会取走现金,那银行可能不愿意将仅剩的资金用于放贷。
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何塞·比尼亚尔对欧洲和日本央行实行负利率的看法则相对乐观。他认为,虽然有批评称这样的政策可能削弱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并损害银行业盈利能力,但整体来看银行还是可以从负利率政策中获益的。负利率政策旨在刺激国内需求,因此银行有可能看到信贷质量提高、贷款需求增加。此外,银行持有的债券收益有可能增加。总的来说,负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
但他也坦言,央行的负利率政策不管是在执行的力度上还是时间上都存在极限。理论上说,如果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和银行愿意持有现金或使用现金作为交易工具,负利率政策效果也会随之递减。(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