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增长稳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李超一直不赞成以单月或某个数据涨跌来为经济体发展下结论,所以他更倾向于用稳定来形容目前的德国经济状态。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似乎加强了市场对正常波动的敏感度。近期德国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跌至15个月低位,加之其2015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仅增0.3%,与2015年第三季度持平,市场就此担心作为欧洲经济增长引擎的德国经济动力不足,欧洲经济增长引擎“熄火”之说再度四起。
他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整体疲弱,需求减少,德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在此背景下,德国经济很难复制前几年3%左右的高速增长。不过,德国经济基本面健康,失业率较低,因此德国经济也不会出现大幅度动荡,预计1~3年内德国经济都会维持在1.5%~2%的增长区间内。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德国GDP增长1.7%;德国联邦劳动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德国就业市场持续向好。德国失业人数为291.1万,环比减少0.9万,同比锐减10.6万。2016年2月的失业率则为6.6%,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为近25年最低水平。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也认为全球需求放缓带来的出口订单下滑是导致德国2016年2月PMI降至15个月低位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外,他还提到了难民问题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大量涌入的难民令德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大笔财政收入对其进行安置,这给德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负担。
不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姚铃却表示,欧盟和德国都有专门的预算来安置难民,这属于政府的正常支出项目,不会给德国经济带来太大拖累。相比之下,李超反而为难民未能起到改善德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感到遗憾。
他强调,当初接受难民时,德国政府持有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难民的到来可以改善欧洲劳动力市场结构,给德国甚至欧洲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但现实是,由于难民自身素质有限以及一系列安全事件的发生令难民和德国劳动力市场间始终未能形成有效对接。
中德加强“工业4.0”合作
除德国自身经济数据外,还有一项数据值得重点关注,即德国对中国的出口数据。
长期以来,德国对中国出口以来只走上坡路,但2015年德国对中国出口却出现了自1997年以来首次下降。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最新国别外贸数据显示,2015年德国对中国出口额为712亿欧元,同比下降4.2%,在德国出口目标国中排名第五。其中出口降幅最大的是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15%)、机械制造业(7%)等德国优势行业。
对于下降的原因,李超认为有两点:一是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生产需求整体放缓;二是2015年在欧元区量化宽松政策下,欧元对外明显贬值,这使得德国通过欧元计价中德贸易时,肯定会比2015年同期有所下降。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德间贸易的下降不应成为质疑中德合作可能性的借口,用李超的话讲,中德相似的制造业发展结构、互补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决定了两国是天然的合作关系,尤其在全球需求整体不振的当下,合作就更显得尤为必要。
至于中德间具体的合作领域,白朋鸣认为,除中德双方正在进行的“工业4.0”合作外,未来双方还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深化合作。李超则认为,开发中德间第三方合作潜力可以作为两国合作的新方向。
白朋鸣也认为,2015年中国GDP增速为6.9%,高于欧洲1.4%的平均水平,而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通过与中国合作,欧洲能搭上中国高速发展的便车。具体到中德合作,中国完全具有在德国经济增长中扮演强心针的角色的能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