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里,一排排泛着金属冷光的低温管路蜿蜒交错,其间矗立的分子泵机组正发出低沉而稳定的运行声。一位身着白色实验服的年轻人正注视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他,便是左忠琪,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青年教师,2025年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
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与“极寒”打交道的低温作为研究方向时,他的思绪仿佛被拉回到十年前的那个夏天。老师介绍低温工程作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重要方向,除研究能量转换与利用外,其特殊性在于还包括低温环境的营造与控制。在左忠琪看来,低温工程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与诸多领域密切相关的“基石技术”,为学科交叉提供了肥沃土壤。他的工作,正是将所学倾注于两个看似迥异、实则同源的战略方向:面向地球能源变革的空分-液化空气储能,以及指向星辰大海的航空航天低温技术。
空分-液化空气储能——“超级充电宝”
在传统钢铁生产中,空分装置需要持续稳定运行以保障工业气体供应,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导致“弃风弃光”现象频发。左忠琪所在团队聚焦的空分-液化空气储能技术,通过电网低谷时利用富余电能将空气冷却至-196℃液化储存,在电力短缺时释放液态空气气化发电,或直接作为空分原料提供物质与冷能,从而实现电能与冷能的双向转换。
原理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当被问及突破意义时,左忠琪目光坚定:“这意味着我们能为传统工业注入新活力,更经济、大规模消纳绿电,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不受地理限制的长时储能选项。”
低温液体推进剂——为“飞天”梦想注入“极冷”动力
如果说空分-液化空气储能是左忠琪扎根大地的实践,那么在航空航天低温领域的探索,则承载着他仰望星空的理想。
低温推进剂是火箭的“血液”,却格外“娇气”易挥发。精确预测并控制推进剂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数天甚至数月的热力状态是左忠琪团队所承担课题的核心挑战之一。这远不止隔热那么简单,还涉及复杂的流体相变、传热传质过程。为此,他们建立了高精度实验装置,成功获得了微米级低温推进剂静态蒸发数据。同时,基于理论分析,还建立了跨尺度在轨计算模型,以模拟不同重力条件下推进剂的温度场和压力变化,为长期在轨任务提供关键参考。
低温探界者的炽热使命——从能源大地到航天苍穹的跨界坚守
从能源安全的“大地工程”到空间探索的“苍穹利剑”,左忠琪始终秉持对低温世界的憧憬。他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需兼具“好奇心”驱动的探索精神与“责任心”驱使的务实坚守。当储能系统转化效率提升1%,亦或所优化部件伴随火箭升空时,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自豪感无法衡量。他强调:“个人之力终有穷尽,但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便能汇聚磅礴之势。我将努力为构筑国家自主可控的能源安全和空间探索能力添砖加瓦。”
窗外阳光正好,实验室的冰冷设备在左忠琪手中被赋予温度与生命——它们既是科学的造物,也是梦想的载体,静静诉说着低温世界中执着求索的炽热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