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字经济加速融入实体经济的当下,智慧物流早已不是停留在图纸上的 “未来概念”,而是支撑现代供应链体系高效运转的核心载体,更是国家新基建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然而,大型智慧物流枢纽项目往往面临 “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 的共性难题,传统融资模式很难完全匹配其需求。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鑫鸿利”)凭借多年在资金运作与资源整合领域的深耕,以创新金融方案为突破口,深度参与多个国家级智慧物流项目建设,为物流产业智能化升级装上了 “资金引擎”。
深耕首都新基建:北京东南高速智慧物流港的金融破局
北京东南高速公路智慧物流港(一期),是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市 “十四五” 期间唯一批复的智慧枢纽重点工程,定位为 “以冷链物流为核心的现代化复合型高端物流综合体”。这个总投资超 50 亿元的项目,计划 2024 年 9 月建成投产,投用后将集成自动化仓储、智能分拣、多式联运调度等顶尖技术,成为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智慧物流枢纽 —— 届时,从生鲜冷链的 48 小时跨省直达,到电商货物的 “分钟级” 分拣,都将在这里实现智能化落地。
项目启动之初,最大的难题就是 “钱从哪来”。土地购置与主体建设需要近 30 亿元启动资金,且项目回收期预计超过 10 年,单纯依赖银行贷款不仅额度不够,还会加重项目后期的偿债压力。盛鑫鸿利作为核心金融服务方,没有选择传统的 “单打独斗” 模式,而是联合 5 家国有银行、2 家信托机构共同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首期就募集到 12 亿元,精准覆盖了土地与主体结构建设的核心成本。更关键的是,基金设计了 “优先级 + 次级” 的分层结构:优先级份额由风险偏好低的银行、信托认购,确保社会资本的安全边际;次级份额则向关注物流产业的产业资本开放,既吸引了更多资金入场,也让资金池结构更具弹性。
2024 年初冬,项目刚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新的挑战又出现了:自动化分拣设备、低温冷链存储系统等关键设备的采购需求突然增加,急需 2.3 亿元流动资金。如果等传统贷款审批,至少需要 3 个月,很可能错过设备安装的最佳窗口期,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投产进度。盛鑫鸿利团队连夜召开协调会,很快拿出两套解决方案:一方面对接合作银行启动 “建设期过桥贷款”,3 天内就拨付了 1 亿元应急资金;另一方面引入设备融资租赁模式,将剩余 1.3 亿元设备采购支出转化为 3 年分期偿付的租金,大大缓解了短期资金压力。最终,设备按时进场安装,项目进度丝毫未受影响。
除了 “找钱”,盛鑫鸿利还主动帮项目打通产业链资源。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行业人脉,推动物流港提前与顺丰、京东等头部物流企业签订预租赁协议 —— 这些企业提前锁定了近 40% 的仓储、分拣资源,而物流港则以这些未来租金现金流为背书,发行了资产支持票据(ABN),成功回笼 5.8 亿元资金。这不仅让项目综合融资成本降低了 0.5 个百分点,还提前为物流港找到了稳定客户,实现了 “资金 + 资源” 的双重赋能。
赋能智慧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 “金融 + 科技” 实践
如果说北京智慧物流港是 “陆路枢纽” 的金融样本,那么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就是盛鑫鸿利在 “港口枢纽” 领域的创新探索。这个国家 “智慧港口” 示范项目,仅核心的无人化装卸系统、5G 智能调度平台就需要投入超 30 亿元,且技术迭代快、资金需求 “急”,传统融资模式很难满足。
盛鑫鸿利团队介入后,首先想到的是 “借力政策红利”。他们主动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结合项目的 “智慧港口” 属性申请专项基建贷款,又联合青岛市自贸区,争取到项目贴息政策 —— 最终,贷款利率被压降至 3.85%,比当时市场同类项目平均利率低 1.2 个百分点,整个贷款周期下来能节省超 2000 万元利息支出。
但光靠贷款还不够,项目中的物联网传感器、智能装卸专利、5G 调度软件等 “无形资产”,一直是融资的 “痛点”。盛鑫鸿利联合专业评估机构,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全面估值,最终以 “智慧设备 + 专利技术” 为基础,发行了国内首单 “智慧港口绿色债券”,成功募集 8 亿元资金。这一创新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更让 “技术资产” 变成了 “可变现资本”,为智慧港口项目融资提供了新路径。
如今,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已正式投用,成效十分显著:集装箱处理效率比传统码头提升 40%,以前需要 10 人操作的装卸环节,现在 1 人远程监控就能完成;同时,得益于电动化设备与智能调度,码头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4 万吨,相当于种植了 13 万棵树。这正是盛鑫鸿利 “金融 + 科技 + 环保” 理念的落地 —— 用金融手段支持技术升级,最终实现效率与环保的双重提升。
链接跨区域协同:郑万高铁智慧物流配套的资本纽带
在跨区域智慧物流建设中,盛鑫鸿利的角色不仅是 “资金提供者”,更是 “资源链接者”。郑万高铁(郑州至万州段)作为国家 “八纵八横” 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主线建设,沿线智慧物流节点的配套同样关键 —— 如果没有高效的分拨中心,高铁快运的 “快” 就会卡在 “最后一公里”。
盛鑫鸿利很早就看到了这一需求,他们不仅参与了郑万高铁主线的部分投资,还提前布局沿线节点:在南阳、襄阳等重要枢纽站,规划建设智能分拨中心。这些中心需要 7 亿元建设资金,但由于属于 “配套工程”,收益周期比主线长,传统银行信贷不愿覆盖。针对这个 “空白点”,盛鑫鸿利设计了夹层融资方案 —— 既有债权的稳定收益,又有股权的增值空间,先后投入 7 亿元,确保分拨中心与高铁主线同步建设。现在,这些分拨中心已进入调试阶段,未来高铁运来的货物能在 1 小时内完成分拣,直接发往周边市县,真正实现 “高铁快运 + 智慧分拨” 的无缝衔接。
除了国内配套,盛鑫鸿利还考虑到了跨境物流的需求。郑万高铁未来将衔接中欧班列,项目中不少智能设备需要从德国、荷兰采购,汇率波动可能带来不小的资金风险。为此,团队专门设计了 “外汇避险 + 信用证贴现” 的组合工具:一方面通过远期结售汇锁定汇率,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采购信用证提前贴现,3 天内就能回笼资金,大大加快了资金周转效率。这一系列操作,让国际设备采购的资金风险降低了 60%,也为跨区域智慧物流项目的跨境融资提供了参考。
盛鑫鸿利的差异化竞争力:专业、风控、协同
在智慧物流基建领域,盛鑫鸿利能站稳脚跟,靠的不是 “资金规模”,而是 “差异化竞争力”。首先是 “懂行” 的专业团队 —— 公司基建投资部成员平均从业年限超 10 年,不少人都有大型基建项目的全周期经验。比如团队负责人曾全程跟进顺义 - 怀柔 - 密云高速公路的资金管理,对物流基建项目从拿地、建设到运营的每一个环节的资金需求节奏都了如指掌。不像有些金融机构只看 “抵押担保”,盛鑫鸿利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这是他们最核心的优势。
其次是全周期的风控体系。盛鑫鸿利不是把钱投出去就不管,而是从项目可研阶段就深度介入:用数字化平台搭建现金流模型,预判未来 3-5 年的资金缺口与收益情况;到了建设期,更是对资金支付节点实时监控 —— 比如主体结构封顶、设备安装到位等关键节点,才会按约定拨付资金,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 “刀刃上”。这种 “事前预判 + 事中监控” 的模式,既保障了资金安全,也让项目推进更稳健。
最后是政企银的多维协作能力。盛鑫鸿利深知,智慧物流基建项目离不开多方协同。他们和交通运输部、地方城投公司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能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导向 ——2025 年,就成功推动 3 个智慧物流项目纳入 REITs 试点储备库,这意味着项目未来可通过 REITs 在资本市场退出,不仅拓宽了资金退出渠道,也为后续项目融资积累了经验。同时,他们还能协调银行、信托、券商等机构形成 “资金合力”,让更多资源向智慧物流基建倾斜。
结语:以资本之笔,绘就智慧物流新图景
从北京东南高速智慧物流港的拔地而起,到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的高效运转,再到郑万高铁沿线智慧节点的逐步成型,盛鑫鸿利始终抱着 “金融赋能实体” 的初心,用一个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让智慧物流基建的蓝图变成了现实。
未来,随着国家 “物流强国” 战略的深入推进,智慧物流的需求还将持续释放 —— 从长三角的智慧仓储集群,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物流枢纽,都需要更多 “懂行” 的金融力量参与。盛鑫鸿利也计划把现有项目的经验复制到更多区域,继续做连接资本与实体物流基建的 “纽带”,用金融创新为智慧物流新基建注入更多活水,为中国物流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写下更多实践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