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智能压路机正在四川路桥的叙永高速项目上工作,四川路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身处建筑行业,我们感受到了转型的迫切压力。经过前期摸索,公司确定了智能建造和绿色低碳的转型方向。”四川路桥总工程师卢伟日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为加速转型发展,公司拟通过定增引入战略投资者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能投集团”)、比亚迪,并利用比亚迪在动力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领域的领先优势,合作研发工程机械用动力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
向智能建造转型
2022年是四川路桥全面开启智能建造和绿色低碳转型的一年。
“我们拥有智能驾驶方面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工程机械领域走在前列,背后的技术支撑来自中科院。”四川路桥旗下四川智能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能建造公司”)总经理王跃表示,“从2017年开始,我们就在为向智能建造转型做准备。在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无人驾驶方面,百度和中科院走在前列。我们选择了与中科院进行合作。中科院在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设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学院,我们与中科院联合培养人才,不断积累人才优势。”
智能建造公司与中科院下属单位中科信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智能建造技术及产品。目前,四川路桥已开展道路施工路面无人化摊铺碾压、混凝土无人化生产的技术应用,同时施工场站的自动化转运产品无人装载机已经实现量产,预计明年将推向市场。公司智能化施工产品已在沿江高速、泸永高速、汉巴南铁路等工程施工项目进行了试点应用。
“四川路桥主营业务为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涉及大量的混凝土生产,目前为我们混凝土上料的装载机有2000台左右,全部采用外包形式,一台装载机每年的外包费用为30万元左右。而我们研发的无人装载机,每台车的生产成本较传统装备更低,且无人装载机可以实现每天24小时工作,将为公司节约大量的外包费用。”王跃表示,“装载机在交通施工行业的使用数量庞大,因此选择将无人装载机作为重要研发方向。接下来,我们的无人化改造将逐步向其他工程机械用车延伸。”
推动工程机械电动化
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1年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占比25.90%,仅次于发电与供热行业,是第二大碳排放行业。“工程施工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环节,向绿色低碳转型符合‘双碳’目标。”卢伟说。
去年10月,公司推出重组方案,拟通过定增引入能投集团、比亚迪。“我们认为比亚迪能够为公司的智能建造转型提供电控等技术支持。”卢伟说。
四川路桥认为,比亚迪的刀片电芯结构技术运用在工程机械领域,将全面提升工程机械用动力电池模块的安全性与整机作业续航能力;比亚迪深耕乘用车电机领域数十年,针对工程机械所需的驱动电机,具备从开发、仿真到匹配、测试、动力总成及零部件的全流程一体化匹配能力;在乘用车动力系统、ECU等领域,比亚迪有近二十年的开发匹配经验,可推动智能化电动工程机械高效性、动力性、平顺性、安全性的统一协调。
在控股股东蜀道集团牵头下,今年年初,四川路桥与比亚迪以及国内多家设备厂商共同成立了“蜀道集团低碳智能建造联合创新实验室”(简称“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施工重型商用车、施工机械车辆充换电电池接口标准化、电池模块化以及充换电设施建设解决方案等工作。联合实验室还对移动智能换电设施进行了研究,相关产品已具雏形。
卢伟说:“四川路桥与比亚迪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显著提高项目施工质量,降低碳排放和施工成本。这一优势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向绿色低碳转型,对我们开拓海外市场有很大帮助。”
实现高速公路低碳运营
“我们前期进行了很多摸索,才决定在传统主业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卢伟说。
身处传统的建筑施工行业,四川路桥感受到了转型的压力。“建筑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基本上以人工操作+机械作业为主。项目施工通常在野外,施工条件恶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卢伟表示。
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四川路桥的转型也是一种必然。“智能建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大收益。我们的智慧梁场项目,通过设备和技术改进,生产效率翻了一番,大幅提高了收益。”四川路桥桥梁智能建造研究设计处主任工程师邹宇表示,“这种生产效率的提升,不是单纯使用机械替代人工,而是通过机械的运用去改造生产流程。未来,智能建造将是我们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时,四川路桥积极培育新能源和新材料两大业务。新能源方面,四川路桥旗下四川蜀道清洁能源集团已初步具备并不断完善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开发建设相关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并已开展示范性项目建设,将能源板块打造成为公司的重要业务支撑。公司计划推进交通能源融合发展,充分利用蜀道集团高速公路边坡、服务区屋顶等闲置资源,开展分布式光伏+储能设施建设,实现高速公路低碳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