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业界
TIME
2021-08-30 11:35
光明网
分享

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光明网讯(记者金赫)2021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拉开帷幕。本次比赛由中国科协与工信部指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等单位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承办,围绕新概念创意设计、舰船模型智能航行与特种作业、海上智能感知、舰船航行虚拟仿真等科目设置11个组别。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挪威斯塔万格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以及中国船舶集团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江苏自动化研究所等128所院校和科研院所的666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第三届“海上争锋”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等活动同期举办。

  2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1949届校友黄旭华院士,“辽宁舰”总设计师、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1966届校友朱英富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1982届校友林忠钦院士,舰载装备与运用工程知名专家邱志明院士惊喜现身,通过视频寄语,激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今年大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赛制的变革与转型,办赛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参赛规模进一步扩大。今年大赛首次设立“全国—区域—高校”三级比赛赛制,设置了长三角、环渤海、华中、西北、西南、金陵、齐鲁、海峡、南海、首都等十个分赛区,参赛热度空前,共吸引来自境内外38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985名师生参与。

  二是组织形式进一步优化。受疫情影响,大赛组织方采用虚拟现实交相融合、线上线下协同办赛的模式。除了针对评委评审环节设置云答辩,还针对模型水池竞赛环节,在江苏科技大学设置了线下赛场。参赛选手将作品线下寄送,由志愿者通过在线直播形式,进行公开竞赛展示,在有效办赛的同时最大限度规避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赛题内涵进一步丰富。大赛除了传统赛道外,还命制了狭水道船舶自主航行、水面与水下智能感知等新兴技术赛题,同时设立了技术难题求解和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挑战赛道,从鼓励创新到揭榜挂帅、众包求解,进一步打开学生的专业前沿视野和行业认知格局,促进更多优秀学子投身船海领域创新实践。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李国安总结说,大赛发展至今,在规模、形式、内涵上不断演进,已涵盖船海工程、人工智能、航海技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赛道,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推动智能船舶、绿色船舶等行业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转化应用。

  开幕式上,朱英富院士动情地说,国家船海行业已经日趋强大,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天地。作为船海人,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教导,勇于创新,为国争光,把爱国之心化为实际行动,为我国船海行业发展贡献磅礴青春力量。这也是大赛设立至今,通过产学融合的手段不断铸魂育人的宗旨所在。

  提炼行业的“真问题”,锤炼学生的“真本领”,本次大赛以2021年3月23日苏伊士运河“长赐号”搁浅事件为背景,基于中国船级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开发的虚拟测试系统,设计高精度仿真测试场景,考察参赛选手的算法在狭水道对大型运输船舶的操纵控制能力。

  江苏科技大学李志富教授是首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现在他已经成长为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专家,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回顾当年的参赛经历,他表示航行器大赛难忘的经历,丰富了知识背景和科研能力,加深了对船舶行业的理解,凝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坚定了他从事船海领域科学研究的信心。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表示,我们经过十年的有益探索,通过大赛为行业输送了近万名船海领域的青年才俊。今后,我们还将加大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好青年人才储备。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之目的为传播更多信息,如内容不适请及时通知我们。

相关热点

  新华社合肥8月29日电(记者王菲)安徽大力实施新兴产业补链固链延链强链工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嵌入长三角创新网络和产业布局。8月28日,扎实推进...
证券
  8月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圆满结束,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礼嘉智慧公园智慧馆落下帷幕。本次智博会聚焦“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主...
智能AI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