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报道了手机租赁的乱象,手机租赁定价机制失控、金融化风险突出及监管滞后。消费者需警惕“低月租”陷阱,监管部门应加强准入审核、利率限制及隐私保护,推动行业透明化发展。
部分平台通过“以租代买”模式收取远高于手机市场价的费用。例如,官网售价9999元的手机,消费者支付12期租金6502元后仍需支付6296.1元买断费,总费用达12798.1元,为官网价的1.27倍。而商家进货价低于官网售价,实际利润可达成本价的1.47倍。
租赁平台的入驻商家对成色、定价无统一标准,随意虚标设备成色以抬高价格,且平台缺乏有效质检流程。平台商家随意虚标二手设备成色(如“99成新”)以抬高价格,且平台缺乏质检流程,定价完全依赖商家“胆量”和主观判断。平台入驻商家注册地址多为虚假信息,实际经营场所隐蔽,逃避监管。
中介诱导用户租赁手机后转卖套现,实际年化利率远超法定上限。例如,用户租赁价值1万元的手机套现5900元,需偿还2万元租金,年化利率达400%。中介与平台、回收商合作,通过返点和差价双重获利。
部分案例中,用户租赁30台手机套现18万元,最终需偿还41万元债务。导致部分用户通过多平台租机套现后,陷入“拆东墙补西墙”困境,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还有用户在归还手机时被要求支付不合理折旧费,或被迫以远高于市场价买断设备。例如,租赁到期后商家以“轻微划痕”为由收取近千元折损费。而平台通过App非法获取用户通讯录,逾期后通过骚扰亲友、工作单位施压,甚至远程锁定手机威胁隐私安全。
专家建议通过立法明确租金上限、设备质检标准及信息披露要求,避免“租赁经济”异化为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