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雪小顽
编辑 | 苏建勋
梦想与财富交织的创投圈,向来不乏故事。
眼前这个剧本最特别之处,在于时机。关键节点是2015年——一家名为“润土”的早期投资机构这年初正式运营,大约半年后,氢燃料电池创业公司国鸿氢能成立——两个新事物自此产生交集。
回溯2015年的国内创投市场,移动互联网还在持续释放红利,一级市场的热门主题是O2O、电商、互联网金融,大量投资人和创业者砸钱砸资源,谋求下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机会。而站在当时的视角下看如今的创投热点,“双碳”还在一片未可预见的远方,新能源领域为数不多的主角是风电、光伏、动力电池,至于氢能,只是一个隐蔽的清冷角落,关注者寥寥无几,整个产业尚在早期拓荒。
可以说,润土投资、国鸿氢能以及氢能产业,相识于微时。但后来的故事走向,正如外界所熟知: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风向轮转,氢能行业迎来利好。经历漫长的不温不火之后,氢能一跃成为投融资的热门赛道。
包括国鸿氢能在内的“赛手们”也成为资本宠儿,相继长成独角兽、冲击IPO。2023年12月5日,国鸿氢能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二家成功上市的氢燃料电池企业。
2023年12月5日,国鸿氢能正式登陆港股上市。图源:国鸿氢能官网
从0走向IPO,国鸿氢能用了8年,这恰好也是润土投资从无到有的8年。期间润土在氢能领域多次落子,除了国鸿氢能之外,其代表作还有被称为“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
为何早在8年前,润土投资会关注氢能这一冷门赛道,又能接连投中两家上市公司,是这段故事里最令人好奇的地方。在当下氢能产业爆发前夜,36碳试图复盘这段时间跨度不算长,却沉浮起落的创投往事。毕竟,烈火烹油的赛道固然性感,但不追风口、理性克制的长期主义更打动人——认准方向播下种子,风总会来的。
01 故事开始了
一切要从朋友间的一场谈话开始。
2015年,时值广东省开展对口帮扶协作(即珠三角地区6市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8市进行结对帮扶),佛山与云浮是其中一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选择和布局至关重要。两地当时看中了尚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这片蓝海。
“你怎么看氢能?”一位帮扶工作组成员与他的朋友——润土投资创始合伙人兼CEO刘慧敏,在见面时聊起了氢能,想听听来自投资视角的看法。
这是刘慧敏第一次接触氢能。这场谈话中,她更多是一个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氢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定位,主要的产业路线有哪些,哪个方向率先商业化的可能性最大……“我被朋友的行业热情打动了。”刘慧敏向36碳回忆说,“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对氢能的产业判断也得到了印证。”
这场朋友间的交流,开启了刘慧敏和润土投资对氢能的关注,也由此触达这一波产业政策下,落地在佛山、云浮的国鸿氢能。自此,润土见证了国鸿氢能早期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到真正做出产品,从电池上车、配套设施建设,到参与确定行业标准,一步步开疆拓土打天下的全过程。
一边是被燃起的产业火种深深触动,但另一边,是作为投资人的务实、理性与克制。对一家成立不久的财务型投资机构而言,投入真金白银去涉足一个早期的新兴产业,前方有太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从那时起关注国鸿氢能和整个氢能产业,但当时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投资窗口期。”刘慧敏说,“还是太早了。”
关注,但没有实际出手——这是投资世界里最真实、也最坦诚的写照。不过,对于润土投资、国鸿氢能乃至氢能产业来说,这只是刚刚开始。
02 “掐尖”
早期的谨慎,并没有让润土错过国鸿氢能。相反,公司赴港IPO前的多次融资中,润土投资是为数不多入局的VC机构,在一长串的投资方名单中与多家地方国资并列。
2019年,国鸿氢能启动新一轮融资,润土在综合判断之后,明确这是合适的出手时机——尽管国鸿氢能当时的估值上涨,但早期的风险已经释放,产业规模和市场路径愈加清晰。“我们做投资决策,通常会看企业的基本面,包括团队、整体营收状况、技术壁垒和成熟度、拓客情况、市场地位、发展规划等等。”刘慧敏说,“当然,也会均衡考虑投资回报和退出路径。”
双方经过这一轮沟通,2021年,润土投资出现在国鸿氢能的股东名单上。
国鸿氢能上市前的投资者名单(部分)。图源:国鸿氢能招股书截图
无论是数年前的克制,还是这一次精准出击,润土的每一次决策,都是其投资策略的印证。
刘慧敏将这种投资策略总结为“掐尖”,也就是“买头部”。产业发展初期,尤其是培育阶段,通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机构在抢抓产业机会的同时,也需要适度规避风险。而这一阶段头部企业的业务能力和财务表现,在同行中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投资机构对回报周期、整体收益、退出渠道的诉求。
“对一家投资机构来说,尽可能找到好项目,获得好的财务回报,这是本职工作。”在接受36碳访谈的过程中,刘慧敏多次重复这一点。务实、稳健,是这家基金及其掌舵者身上明显的风格特质。
这也印刻在其投资逻辑上。“回看我们投过的项目,更多是偏向成长期。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后续的增长曲线相对陡峭,估值也比较合理,这是我们偏爱的阶段。”刘慧敏说,“但对于特别熟悉的领域,我们不会以这个标准去刻意限制自己的投资行为,更多是评估项目本身的优质程度,投资回报能否达到预期,风险是否可控,退出路径是否明晰——底层的投资逻辑不会变。”
谈到投资逻辑,从2015年开始持续关注氢能行业的润土投资总监刘辰,给出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视角下的解读:“润土之前的投资重点是在应用端,因为下游应用端是先行的。逻辑是基于整个应用端各关键环节的头部企业布局,例如润土投资了专注膜电极的鸿基创能、专注空气压缩机及氢气循环系统的东德实业等,均是在八大核心零部件中的龙头企业。”
(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八大核心零部件,分别是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以及氢气循环系统)
刘辰将这个过程形容为“从外向内剥洋葱”。他观察到,2023年一级市场对氢能的关注点开始从下游应用端,逐渐转向上游制氢端,尤其是电解水制氢成为热点。润土投资也在产业链“一上一下”这两端强化布局,关注各个细分环节涉及的材料、零部件。
事实上,当下的氢能赛道已经与8年前,以及“双碳”目标刚提出时大为不同。随着一级市场对氢能的关注度逐渐攀升,真正优质的标的越来越抢手。对投资机构来说,“光给钱”还远远不够——投后管理和产业赋能,正在成为各家VC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面对不断变化中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阶段,润土的投资策略也在进行相应调整。
“关注氢能时间久、对产业有深厚的认知和资源积累,是润土的优势。”刘慧敏说,“基于此,我们在新阶段会成体系地去发掘更多优秀的水下项目,优秀的团队和技术。并且为企业对接更多产业资源,联合产业上下游的优秀合作方去深挖机会,去做能为企业和行业带来实际业务增量的撮合。尤其是围绕氢源和用氢场景两个关键点,助力项目在适合的区域落地。”
03 冷与热,守望与拿钱
投资机构往往追求超额收益,因此对还没热起来的冷门赛道保持“长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8年前那场谈话之后,刘慧敏和润土投资开始持续关注氢能行业。查阅氢能圈发生了哪些大事,新注册了哪些企业,技术突破、政策动向、市场反馈……成了每周坚持必做的功课。
从他们对创投市场的多年观察来看,直到2017年,氢能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创业公司寥寥可数,投资人鲜有关注,讨论度和投融资表现更是一片清冷。
第一个转折的信号发生在2019年。这年3月,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让氢能走进大众视野,也提升了氢能赛道的创投活跃度。刘辰回忆,2019年左右,众多投资机构开始关注氢能,新注册的氢能企业数量也快速增长,一年新增达到几百家。
行业的上升曲线变得陡峭,在2021年达到高峰。这期间,除了国家“双碳”目标的有力带动,值得一提的还有2020年8月,“氢能第一股”亿华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不仅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一级市场对氢能的关注也更加深入。待到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这一顶层设计出台,提振了氢能行业和市场,产业前景更加清晰。
眼看着,氢能热起来了。更多的龙头企业向IPO发起冲击,创业黑马们强势崛起,投资机构轮番重金加码……氢能赛道打响争夺战,万亿市场来到爆发前夜。
不过,从产业周期和投资周期的视角来看,一番风起云涌过后,是回归理性和去伪存真的新阶段。“根据你们的投资经验和行业认知,对当下氢能企业有哪些建议?”在访谈接近尾声时,36碳问道。
“稳步发展,早点拿钱。”
“坚定信心,曙光在前。”
以上分别是刘辰和刘慧敏给出的答案——它们既真实总结了氢能行业过往的经验,也昭示着前方不远处、产业方向前景愈发明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