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山海经》中对“归墟”的想象,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阔航程,再到如今“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海洋,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未知的探索与对资源的渴望。今天,我们不再仅靠风帆与罗盘,而是以数据为舟、以AI为桨,驶向那片曾经“看得见却摸不透”的深蓝。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海洋数据曾长期面临“汇聚难、信任难、使用难”的困境。而今,随着海洋可信数据空间在今年7月成功入选国家创新试点(全国海洋领域唯一),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书写着“AI+海洋”的新篇章。
从“孤岛”到“大陆”
数据是训练AI能力的重要“原料”。而海洋数据的价值,首先在于“融”。
由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参与建设的海洋可信数据空间,瞄准“全国海洋数据资源汇聚中心、可信流通中心、价值共创中心”三大目标,构建起“空间+数据+模型+应用”的赋能体系。目前已汇聚各类海洋实测、遥感、预报以及产业、管理等167类、2000多个数据集,数据总量达1PB,覆盖从港口航运到海上风电,从生态保护到精准渔业的多元场景,为“AI+海洋”开拓高速航道。
在技术上,空间严格遵循国家可信数据空间标准,已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测试。它创新采用“一数一源一凭证”“全流程可溯源存证”的基础架构,通过区块链存证、隐私计算、安全沙箱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不可拥”,从根源上破解数据共享的信任瓶颈。
从“原始”到“成品”
数据汇聚只是第一步,精加工才能释放其核心价值,为“AI+海洋”提供丰沛的优质养料。
海洋可信数据空间不仅“聚数”,更注重“炼数”。目前已发布两套标志性高质量数据集:一是复杂环境下港口航运保障数据集,汇聚多源观测数据,经智能化处理,生成5-10米分辨率的再分析与预报产品,突破原有公里级预报局限,实现国内首次业务化米级海洋预报;二是海上风电选址与施工保障数据集,针对深远海极端环境,构建多要素数据集,助力实现从公里级再分析预报能力向百米级跨越。
这两套数据集已在港口靠泊、风电施工运维等场景中成功应用,并实现安全流通与定制化服务,标志着海洋数据从“资源”向“产品”的实质性转变。
从“感知”到“预见”
海洋不仅是经济的蓝海,更是生态的屏障。可信数据空间正将AI与数据深度结合,应用于关键领域。
在生态保护与监测领域,空间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传感器网络等数据,构建海洋生态数字孪生模型。当发生油污泄漏等事件时,系统可快速定位污染源、模拟扩散路径,为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在精准渔业管理领域,通过融合卫星遥感、船舶传感器与观测站数据,AI算法能够分析渔群行为与环境因子的关联,预测渔场位置,指导渔民科学捕捞,在提升渔获效率的同时,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链式”到“网状”
单一来源的数据难以激活一片海洋的价值,真正投入AI的海洋需要构建完善的生态。
海洋可信数据空间正着力打造一个“海洋数字生态商城”,目前已吸引超过50家单位入驻,涵盖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技术方与服务方,初步实现了从“链式合作”到“网状生态”的升级。
空间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链接各类主体1000家以上,构建涵盖运营、提供、使用、监管等多方的生态联盟,协同推动海洋数据要素的市场化进程。
用可信空间聚数,用AI模型炼数,用典型场景验数——海洋可信数据空间,正以国家试点为起点,唤醒曾经“沉睡”的海洋数据,赋能千行百业向海而兴。这不是一场静默的技术升级,而是一次澎湃的蓝色革命。在那片浩瀚的数据库中,在“AI+海洋”的蓝图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字节的流动,更是海洋强国梦的徐徐展开。
(王啸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