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好就业”——吉林省大力推动就业服务提质增效纪实

企业
TIME
2025-11-24 16:28
吉林日报
分享

吉林日报记者 万双

19.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81.9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两项核心指标均超序时进度。今年前三季度,吉林省就业“成绩单”亮点纷呈,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不仅彰显着就业形势的稳健向好,更镌刻着千万劳动者的幸福轨迹。

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是省人社厅以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的精准施策——创新推出“管行业必须促进就业、管属地必须促进就业、管生产经营必须促进就业”的“三管三促进”工作机制,以政策精准发力、服务下沉延伸、品牌赋能增效、创业带动增收为四大抓手,构建起全域联动、多方协同的就业工作新格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要,吉林省人社部门用实打实的举措,让“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成为白山松水间最动人的民生图景。

精准施策

筑牢重点群体就业“压舱石”

“留在吉林工作不仅能实现职业理想,每月还有1000元生活补贴,这让我打消了返乡的念头。”修正药业科创研究院员工程馨卉的话语里满是笃定。作为2024年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她曾因手头拮据备感压力,通过视频号了解到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六项补贴政策后,顺利申领到10个月共1万元的就业生活补贴,这份“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她得以安心工作、扎根吉林。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省人社厅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全方位就业支持体系,让就业服务“前伸后延”、精准滴灌。实施“一员一校”包保机制,为全省69所高校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专项活动,累计解决实际问题719个;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提供“1131”精准服务——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就业培训或见习服务,用全流程帮扶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生力军”,那么就业困难群体就是需要重点呵护的“特殊群体”。省人社厅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一对一帮扶等硬核举措,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让每一个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众都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岗位。

舒兰市的宝妈赵辉,多年专注家庭生活导致与职场脱节,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在社区政策宣传中完成困难人员认定后,当地就业帮扶工作人员根据她的情况精准匹配了保洁岗位,并启动“政策+单位+个人”三方联动帮扶模式:协助办理入职手续、对接岗前培训、定期跟进工作状态,单位安排老员工手把手指导操作,帮扶团队提供心理疏导重建信心。今年10月,赵辉顺利入职舒兰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从“大门不出”的封闭状态到主动参与团队协作,就业不仅让她实现了经济独立,更重塑了人生价值。

品牌赋能

激活农村劳动力就业“新引擎”

“以前村民都往外跑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当滑雪教练,一个雪季就能赚3万元,冰天雪地真成了金山银山!”永吉县北大湖镇南沟村村民付帅的感慨,道出了吉林劳务品牌建设的成效。依托全省蓬勃发展的冰雪经济,永吉县精心培育“滑雪教练员”劳务品牌,一批专业滑雪教练应运而生,既盘活了本地旅游资源,又让村民实现了“就业不离乡、增收顾家两不误”。

在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有着16年执教经验的王玉喜见证了劳务品牌带来的蝶变:“南沟村以前是贫困村,雪场发展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现在村民都往回跑。当滑雪教练不仅能增收,还能提升个人素质,我们要做好服务,迎接全国游客。”为助力劳务品牌发展,当地就业服务部门精准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2024年为97名创业人员发放贷款999万元,直接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让劳务品牌成为农村增收的“金钥匙”。

长白山脚下的白山市江源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松花石资源,孕育出“江源松花石语者”这一特色劳务品牌,带动40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吉林省佟佳江松花石砚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硕,作为品牌带头人,用创新为传统产业注入活力:以数控雕刻替代手工雕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出松花石茶具、香具等系列产品;疫情期间开通直播间,既普及松花石文化,又拓宽销售渠道,还培养了一批专业直播带货人员,带领行业冲破发展瓶颈。如今,“江源松花石语者”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象征,更成为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就业名片。

截至目前,吉林省依托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项目,已累计培育劳务品牌100余个,直接带动就业近30万人。从“滑雪教练员”到“江源松花石语者”,一个个特色劳务品牌如同璀璨明珠,串起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致富路,让就业质量与收入水平同步提升。

创业领航

搭建返乡入乡就业“大舞台”

“以前在外打工总惦记家里,现在回到家乡创业,既能陪伴家人,还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特别有成就感。”靖宇县返乡创业青年的心声,正是吉林大力扶持返乡入乡创业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吉林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创业培训、资源链接等全链条服务,让乡贤能人、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在故土实现创业梦想,带动“家门口”就业热潮。

在长白山寒地蓝莓特色资源的滋养下,靖宇县返乡创业基地以“青年创业+全产业链”为核心定位,创新推行“公司+农户 +合作社”联动模式,精准破解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产品附加值低的发展痛点。基地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指导、产销对接、创业孵化等全方位支持,不仅让500余户农户嵌入产业价值链稳定增收,更吸引30余名返乡青年扎根家乡。自2021年以来,基地培育的蓝莓果干、冻果等产品销售额累计突破7000万元,完成8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与初加工设施;二期计划追加5000万元投资,建设高标准加工车间,对接高端商超贴牌代工需求,并搭建“兴趣电商+线下实体+货架电商”立体营销网络,让“靖宇蓝莓”畅销全国、远销南非和迪拜,蹚出了县域特色产业国际化的可行路径。

这样的创业故事在吉林大地不断涌现。2021年以来,吉林省总计投入资金6760万元,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基地827家。基地每年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6.4万余个就业岗位;建设边境村基地33家,带动2216人就业创业。同时,落实初次创业补贴政策,为3359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初次创业补贴1823万元,用真金白银激励创业热情,让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倍增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全域联动

构建就业服务“保障网”

就业工作的成效,既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发力,更离不开服务体系的坚实支撑。省人社厅积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构建起全域联动、上下贯通的就业服务新格局,让就业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在政策落实层面,省人社厅将就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深度融合,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企业的需求精准施策。在服务网络建设上,省人社厅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乡、村(社区)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在机制创新方面,“三管三促进”工作机制的推行,打破了部门壁垒、地域限制,构建起全域联动就业格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省人社厅以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用精准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创新的机制,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就业难题,让高校毕业生留得下、就业困难群体有出路、农村劳动力能增收、返乡创业者有舞台。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省人社厅将继续深化就业领域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健全公共服务网络、强化劳务品牌培育、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推动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让更多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为吉林振兴筑牢民生根基,让就业之花在白山松水间持续绽放。

记者手记:

就业是衡量区域发展温度的重要标尺,更是支撑百姓幸福生活的核心基石。吉林省前三季度就业工作交出的亮眼答卷,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全省上下以民生为要、精准施策的生动实践,为振兴发展中的吉林写下了温暖注脚。

稳就业的关键在于精准发力。吉林省人社部门创新推出的“三管三促进”机制,打破了传统就业工作的部门壁垒与地域限制,构建起全域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这种系统性思维,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无论是初入职场的青年学子,还是面临困境的就业困难人员,都能获得针对性支持,实现“人岗精准匹配”的良性循环。

就业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特色产业的赋能与创业活力的激发。吉林省就业工作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将劳务品牌培育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冰雪经济、传统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就业的“新引擎”。同时,返乡入乡创业基地的建设,为乡贤能人、大学生等群体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不仅带动了本地劳动力就业,更激活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就业增收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唯有持续深化就业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网络,才能让就业之花持续绽放,为吉林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民生动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共同书写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之目的为传播更多信息,如内容不适请及时通知我们。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