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波动不断、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一年。CIO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技术白皮书、投资方案和AI实验报告,他们不得不在创新与稳健之间反复权衡。每一次技术投资,都可能意味着成本增加,也可能带来业务增长。每一次数字化尝试,都可能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可能引入新的风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Gartner发布了最新一期《中国通信与信息技术成熟度曲线》(以下简称“中国ICT曲线”),为CIO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何在不确定性中,通过平衡实现技术投资的最大业务价值。与以往偏重技术汇总的成熟度曲线不同,今年的报告提出了“三重平衡”——技术创新与价值交付、IT成果与业务成果、运营与变革,以及对应的“四大支柱”,形成了一个可以直接支撑CIO决策的框架。
技术清单到价值框架三重平衡与四大支柱
以往的ICT成熟度曲线侧重自下而上的技术追踪,基于客户关注的具体技术点,如国产AI芯片、平台工程等,逐一梳理发展阶段,再汇总为技术汇总和对应趋势。然而,在当前经济和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已难以满足CIO的实际需求。
Gartner研究总监李晶在采访中指出:“过去CIO只能自行解读技术与业务价值的关联,缺少统一框架与管理层沟通的逻辑。今年我们引入‘平衡’概念,让技术选型与业务目标之间形成可量化、可管理的对应关系。”
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企业数字化进入价值落地阶段的趋势: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先进性标识,而是需要与业务收益挂钩的投资。报告提出的三重平衡包括:
技术创新与价值交付的平衡,在追求前沿技术的同时,评估投入产出比,确保新技术投入与业务需求匹配;IT成果与业务成果的平衡,技术突破必须能够转化为可衡量的业务价值,才能真正体现投资回报;运营与变革的平衡,在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既要推动数字化转型,也要兼顾存量业务运营的稳健。
围绕三重平衡,Gartner提出四大支柱:跟踪并实验新兴技术趋势:关注AI智能体、6G、国产化芯片等方向;投资IT现代化:更新架构和方法论,提升数字化基础能力;加速数字化交付:借助DevOps、平台工程提高交付效率;提升业务运营能力:通过智能运维、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手段稳住运营底盘。
三重平衡+四大支柱的组合,构建了CIO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框架,实现技术投入、业务价值和组织稳健的动态均衡。
技术布局调整与重点赛道
今年报告中,多项技术在成熟度曲线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一是低代码应用平台、自主可控数据库、国产AI处理器、可持续数据中心、国家数据交易所被重点关注。二是移除技术,数据中台、SD-WAN、混合云等,因其关注点下沉至CIO下级管理层或已被新技术替代。三是优先关注行业云平台、AI智能体、智能运维,分别对应CIO在业务赋能、效率提升和运维智能化的核心需求。
李晶解释,行业云平台提供IT与业务融合的底座,AI智能体更是有巨大潜力提升业务效率甚至革新现有业务模式,智能运维则帮助CIO理解AI在运营优化中的应用。整体逻辑是:技术投资必须可落地、可量化、能贡献业务价值。
“IT永远在回答一个问题——左手是业务需求,右手是技术。”李晶指出。在预算有限、业务复杂的环境中,CIO正在加速从技术管家转向业务伙伴:
一是业务伙伴定位,技术投资以业务目标为导向;
二是平衡投入产出,筛选新兴技术试点,保证成熟技术稳定运行;
三是降低试错成本,借助外部研究和厂商联合实验室,验证技术可行性。
这一转型反映了中国企业对数字化投资的理性态度:技术不再是炫技工具,而是业务增长的支撑手段。
中国的规模优势与政策驱动
在全球AI竞争中,中国的优势并非单点技术,而是规模与场景。李晶指出,中国拥有完整产业链、广阔行业应用场景以及政策推动的“人工智能+”战略,使得微小创新也能快速放大为行业效益。这种组合,使中国企业在全球数字化赛道上具备独特优势。
可以说,Gartner 2025年中国ICT成熟度曲线并非简单的技术预测,它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CIO如何通过平衡,实现技术与业务协同增长。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数字化转型进入“价值落地”阶段。技术投资不再以先进性为唯一标准,而必须与业务收益、运营稳健和组织战略同步。CIO角色的转型、技术布局的调整,以及平衡方法论的提出,都显示出中国企业正在从数字化试水阶段迈向更成熟的价值创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