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晓颖
宣纸薄脆,每一次下针都需要小心翼翼,每一次引线都似在挑战纸的承受极限。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纸刺绣”不同于以布帛为底的刺绣,而是直接在薄如蝉翼、纤维柔韧的宣纸上施针走线,让山水美景在纤维间立体绽放,花鸟鱼虫跃然纸上。
在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纸与线在残疾人手中彼此缠绕、彼此支撑,在纤薄的纸面上,“绣”出了幸福生活。
“绣”出别样人生
清晨的阳光洒在安静的街道上,32岁的舒莹“驾驶”电动轮椅轻快地穿梭其中。每天上午8时30分从家出发,十几分钟的路程便抵达了传习中心。教室里,老师吴寿国正讲授着宣纸刺绣的要领。
参加培训前,宣纸刺绣对舒莹而言还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如今,经过系统学习,那些看似柔韧却脆弱的宣纸,在她手下已能承载细腻的针脚。“刚开始连针都拿不稳,指尖常被扎出血珠。”舒莹笑着回忆,“现在看着各色绣花在自己手里一点点绽放,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这份指尖上的艺术为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命运曾给舒莹的人生设下重重限制。幼年因病致残,轮椅成了她的伙伴,许多工作机会也因此擦肩而过。当看到宣纸刺绣培训班招生的信息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宣纸刺绣带来的远不止一门技艺。从曾经整日囿于家中的沉寂,到如今在陌生环境里主动绽开的笑颜;从对未来无措的迷茫彷徨,到现在创作作品时那份笃定的自豪,宣纸刺绣的丝线,细细密密地重新编织着舒莹的生活经纬。现在,舒莹已能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十二生肖的灵动形态,每月也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宣纸刺绣给她的人生画卷添上了更为独立而自信的亮色。
练就一技之长
“宣纸刺绣容不得半点差错,一个针孔只能落一针,如果超过三针,整幅作品就彻底报废了。”传习中心负责人吴寿国表示,这门手艺要求绝对的专注,须静下心、沉住气。
吴寿国与这项省级非遗的缘分始于十几年前的一场书画展,他与南昌宣纸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顾纯玉结识,并拜师学艺。
身为一名残疾人,69岁的吴寿国深知这个群体就业的艰难。2022年,他创办了传习中心,通过“非遗+就业”模式,帮助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中心的学员主要是肢体残疾和聋人朋友。”吴寿国看着专注创作的学员们,眼中满是欣慰。“也许他们的脚步不够轻快,世界少了些声响,但恰恰是这份‘不同’,让他们在刺绣时更能‘入定’,反而成就了更纯粹的专注力。”吴寿国说。
传习中心不仅教授宣纸刺绣技艺,还拓展了瓷板画、葫芦烙画、木雕等项目供学员选择学习。“通过开办培训班,两年间我们累计培训了32名残疾人学员。”吴寿国说,目前已有12名学员,凭借在这里打磨出的技艺,稳稳地踏上了就业路。
政策扶持打通就业路
据了解,在促进非遗传承与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方面,江西省印发《江西省促进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试行)》,明确了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扶持政策培训费补贴、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就业岗位补贴的条件和补助标准。未就业残疾人参加非遗项目培训的,培训期间享受生活费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天30元。就业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当地同期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60%至80%。
南昌市在此基础上,将培训期间残疾人每人每天生活费补贴提高到50元。同时,在取得非遗项目传承资格奖励方面,明确残疾人经培训取得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资格,按照每名残疾人1.5万元给予奖励。取得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资格的残疾人,给予5000元至1万元奖励。
在宣纸刺绣传习中心学成手艺的学员们,飞针走线间,一幅幅精美的宣纸刺绣便在家中诞生。不仅能够领取到政府的扶持补贴,作品一经验收合格,还能按件获取实实在在的报酬。创作状态稳定时,学员们月入几千元并非难事。
不久前,学员们精心创作的《迎春》与《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交泰殿旁的文创融合馆惊艳亮相。古朴的宣纸遇上灵动的绣线,独特的技法瞬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目前,传习中心已与北京故宫文创销售部达成初步销售意向,学员们正全神贯注地投入第二批专供故宫展销的非遗作品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