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章节,首次提出要推动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标志着深海科技已经从科研探索转向产业化应用,并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目前“深海科技”尚无明确的官方定义,但业界普遍认为它是用于探索、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以及研究深海环境的一系列先进技术和相关学科的总称,具体包括深海探测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深海通信与导航技术及深海工程技术等。
“深海科技”概念被迅速引爆,在此新蓝海中,数智化有广泛空间,通信运营商等产业主体亦将受益于此。
政策驱动:从战略升级到国际竞合
自然资源部的《2024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054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据麦哲洞察预测,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025年预计突破13万亿元,其中深海科技相关产业的占比将超过25%,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25万亿元以上。深海科技作为新兴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市场潜力进一步凸显。
1.国内政策:深海科技的战略升维
早在十四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提“海洋权益”,十八大报告中,将“建设海洋强国”纳入国家战略,我国开始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指出“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主要聚焦以下两点:
实现战略升维。一方面,深海科技从技术领域上升为战略新兴产业。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将其作为“战略技术部署”;在2021年和2023年两会,以及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亦作为“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总结;在2025年两会上,上升为新兴产业,目前上海等沿海地区已经表示将制定深海科技专项规划。
指明发展方向。一是技术突破,如深潜、深网、深探等。二是深海产业发展,包括促进深海基地、海洋观测网等基础设施,如《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指出要建设海底数据中心,布放100个数据舱。三是国际海洋权益布局,全面参与国际海底区域事务。四是全球合作,“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参与深海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2.国际竞争:深海科技的全球博弈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如今,全球各国正纷纷加快布局,积极争夺深海资源。
一是制定深海战略。美国、俄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强调通过新技术与装备,对深海进行探测,有效利用深海矿产等资源,并通过战略指引和政策依据为深海资源开发与军事部署提供依据,维系国家安全。
二是强化深海勘探。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国际海底区域,相关主体可向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申请专属勘探权,进而获得优先开采权,目前, ISA 已经与政府、研究机构和商业实体签署了 30 份勘探阶段的合同,中国拥有 5 份海底和洋底矿产勘探和开采合同,数量为全球最多。
三是加强深海资源利用。在海底光缆上,截止全球已投产海缆条数达469条,总长度超过139万公里;在石油开采上,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开展了深水油气勘探,发现了超过33个深水巨型油气田,海洋油气开采深水比例不断提升。
四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局(ITU-T)制定的深海通信国际标准(ITU-T G.977.1等),通过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开放电缆的性能参数、接口要求等,以确保不同供应商的设备之间能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
着眼全球深海科技竞争,尽管我国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但由于起步晚,仍有众多赶超空间,例如自主铺设光缆,仅占全球15%,远低于美国40%,目前深海通信标准为欧美所主导。
运营商布局:三大方向构筑深海生态
通信运营商作为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建设者和运营者,在深海科技领域的布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政策红利。
基于ICT基础设施的核心战略优势,具备全栈数字化能力的通信运营商,适合布局三个方向:一是深海通信网络,涵盖通信技术、通信与传感网络、通信服务;二是深海数据平台,涵盖数据中心和数据服务;三是海洋数字应用,涵盖面向各垂直行业的应用。
1.推进深海通信网络布局
深海通信网络是通信运营商对于传统优势领域(网络服务),在新空间(深海)的延伸。它不仅需要满足跨境传输、海洋资源开发项目等通信需求,还需要作为海洋监测、灾害预警的载体。运营商的重点方向包括:
海底光缆:一是规模化布设。需要结合对跨境数据流转的分析,以及国家对外合作战略等因素,稳步进行新线路的设计与部署。二是技术提升。需要突破海底光缆耐高压、抗腐蚀等关键技术,提升传输速率和稳定性;推动量子等技术应用,确保通信安全;加装海底传感器,收集温度、海压、地震等方面数据;引入AI技术,构建智能运维体系。
水下通信节点:通过水下中继站、水面浮标中继站、卫星网络、海底电缆等多设备、多网络的联合应用,在深海建设水下通信节点网络,为深海探测器、养殖场、钻探设备等,提供通信、定位等方面服务。
跨介质通信技术:发展水声通信、卫星通信等多种跨介质通信技术,解决深海通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从深海到太空的一体化通信体系。
目前中国电信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在南海部署全球首个深海量子通信试验网,实现1500米深度量子密钥分发,为军事与科研提供安全信道。
2.加强深海数据平台建设
数据平台是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运营商基础设施服务的延展。在深海领域,需要面向数据全生命周期建设:
数据采集与传输:利用卫星网络、海底光缆、水下通信节点、海洋浮标等运营商设施,打造海洋传感网络与数据传输一体化的模式,支持国家科研、网络运维、垂直行业应用等。
数据存储:建设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的自然冷却特性,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提升数据存储与处理的效率。
数据处理与应用:整合海洋地理、环境、生态等多维度数据,构建标准化、系统化的海洋数据平台,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持。
海洋大模型:基于海洋数据,训练大模型,实现海洋环境智能预报、智能决策、海洋知识辅助等功能,业内已有瀚海智语、琅琊1.0等典型案例。
目前中国电信海南公司利用海洋资源优势,以及海兰信海洋作业的技术优势,完成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建设,同时该IDC还部署了天翼云海南海底媒体存储节点、CDN节点,打造专属海底数据中心的天翼云平台。
3.扩展海洋数字应用
海洋数字应用是深海科技的重要领域,也是运营商产业数字化的突破口。
智慧港口: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深海港口的智能化管理,提升货物装卸、船舶调度等环节的效率。
海洋能源和养殖:对于深远海风电、油气开采、海上养殖等项目,运营商需要通过卫星、光缆等网络,以及边端数据中心等,提供数据服务,同时按需提供水下节点。
海洋文旅:以深海为依托,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开展观光、体验、探险等旅游活动,具有科技含量高、活动限制多、体验性强等特点。
目前三大通信运营商均已开展海洋数字应用,中国电信已开发一系列智慧海洋解决方案:基于大数据的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系统,能够精准预测鱼群分布和迁徙规律;基于人工智能的海洋环境监测平台,能够实时监测海水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关键指标,助力海洋产业升级和海洋治理创新。
对运营商未来发展启示
1.发展基础设施,构筑数智底座
结合市场需求,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与技术升级。一是推动将水声通信等纳入6G标准,为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落地奠定基础。二是在海底光缆建设中,加装海底传感器,收集温度、海压、地震等方面数据,实现传感网络与通信网络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在海上牧场、钻井平台等需求集中地,建设由水下中继站、水面浮标中继站、卫星网络、海底电缆等共同组成的常态化水下通信网络,实现运营式发展。四是扩大海底数据中心规模,除了近海的大型中心外,以模块化舱位方式,在海上作业集中地(油气、新能源、养殖等),建立中小型的边端海底数据中心。
2.加强产业协同,推动自主发展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深海科技的发展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同时需要加强自主创新。通信运营商可以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突破卡脖子的环节,并实现新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例如,研究在海底光缆、中继器等核心设备的国产替代;开发“海上风电/潮汐能+通信中继/海底IDC”一体化方案,为海洋通信设备实现供电;推动AI技术在深海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提升资源勘探和生态监测的效率。
3.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布局
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运营商需要借助“深海”这一国际公共资源的开发,实现全球化的突破。第一,需要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建设,重点应用量子通信等我国优势领域,以及6G等新兴领域;第二,需要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合作,推动海底光缆的建设;第三,应用不断壮大的深海业务资源,服务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