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数据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设的大背景下,此举不仅标志着我国数据治理体系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安全迈进,也为各地各类数据主体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和参与方向。
什么是“可信数据空间”?为何重要?
根据《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
“可信数据空间”是指以安全、合规、可控为前提,实现多主体间数据高效流通、协同应用、价值共创的一种新型数据流通与治理形态。它不仅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础设施之一,更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面对数据碎片化、孤岛化、风险化等现实问题,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正当其时,是实现数据资源从“沉睡资产”向“活跃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三类试点,覆盖数据流通的核心场景
通知明确了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分别针对不同主体的核心诉求和发展潜力,形成互补共进的发展格局。
企业数据空间:赋能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企业是数据生产与应用的主力军。试点将鼓励龙头企业构建可信数据空间,带动上下游供应链协同共享数据资源。在实际落地中,将通过构建数据产品、数据服务市场,满足供应链共性需求,推动中小企业低门槛、普惠化接入数据服务,进而形成数据要素“规模共享、价值共创”的产业新生态。
这不仅是对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强力推动,也将加速“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企业文化变革。
行业数据空间:构建跨域协同的数据价值链
针对新材料、能源、医疗、物流等关键行业,行业试点着力打造高价值数据库、模型库与知识库,构建“数据即资源、数据即能力”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数据的跨域共享,打破“信息烟囱”,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跨区域、跨机构的深度融合。
特别是在医疗、能源等领域,这种机制将有效支撑“产品护照”“远程诊疗”“智能调度”等关键场景,实现服务效率与治理能力双提升。
城市数据空间:激发数字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市作为数据密集型场景,是数据融合应用的天然“试验田”。试点将推动城市公共数据与企业、个人数据融合,以“可信流通”为前提打造“公共+市场”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数据产品创新、城市级平台建设以及数据服务基地培育,构建城市级数据治理新范式。
试点城市将在智慧政务、交通优化、产业数字化等方面积累经验,带动新兴数据企业集聚,打造数字经济增长极。
六大任务,系统性解决数据流通痛点
为保障试点可实施、可评估、可复制,通知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
构建应用共创机制
通过高价值应用场景的挖掘与评价,鼓励多方共建共享数据产品。尤其重视跨主体协同开发环境、用户反馈驱动的动态迭代机制,推动形成一批成熟、可推广的典型模式。
打造高效流通机制
通过建设标准化的数据目录、标识系统,实现多源异构数据互操作与高效调用,突破数据互通壁垒。数据驱动AI、智慧政务等核心技术应用,也将因这一机制获益。
培育产业生态
从推广策略、第三方服务引入、平台机制建设多维度出发,构建“开发-交易-治理-应用”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系统,真正形成有活力、可持续的数据空间经济生态。
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
制定清晰的准入、合规和收益分配规则,建设常态化运营机制。尤其注重建立可追溯的数据流通体系,确保全流程透明可控,为数据空间运营建立“信任底座”。
推动可实际应用且易于复制的技术路径
通知强调,技术必须适配业务场景和治理机制,应采用低成本、轻量化、敏捷化的方案以降低门槛。
探索数据空间互联互通
推动跨空间互联互通,探索身份互认、规则互认和收益共享机制,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流通网络。
由此可见,此次试点从单一的技术导向转向“规则+技术+生态”综合设计,为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各项目落地生根,形成可持续、可扩展的发展路径。
对企业与地方政府带来的机遇
对企业而言,一是抓住政策窗口,积极申报试点项目,尤其是有数据资源积累、生态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二是聚焦实际应用场景,结合行业痛点,设计数据服务产品,提升自身竞争力;三是探索与中小企业共建共赢的协同模式,形成生态闭环。
对地方政府而言,一是主动谋划城市级数据空间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公共治理等领域落地可信机制;二是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参与试点,提供政策、资金、资源等支持;三是建设本地数据治理与服务平台,为试点项目提供运营、合规、技术等基础支撑。
结语
从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到价值共创,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试点不仅是一次技术与制度的双轮驱动,更是我国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提升国家数字竞争力的重要一步。
在“数据即生产力”的时代,谁能率先破解可信流通的难题,谁就能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占得先机。对于各类主体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