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会计选“I人”销售选“E人”?越来越多企业将性格测试作为招聘手段(引题)
当求职者遭遇性格测试(主题)
大众日报记者 王瑛琪 王嘉一 实习生 李姝瑾
新年伊始,顺利入职的应届毕业生李佳回顾自己过去一年的求职经历,依然记忆犹新:投递完简历后,每天打开邮箱,里面都堆积着“如山”的心理测评邮件。“由于不同企业偏好的性格类型不同,我通常上午还是‘沉稳、内敛、细心’的会计师,下午就成了‘积极、活泼、进取’的营销员。做完以后,感觉整个人都‘分裂’了。”
在求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性格测试作为招聘的手段之一。不少求职者质疑,将性格测试作为决定求职结果的“硬杠杠”,真的靠谱吗?
简历刚投出去,性格测试链接就发来了
赵俊杰在2022年大学毕业后,入职了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2024年,他辞掉了上一份工作,目前还在求职当中。他介绍,性格测试在外企、国企中较为普遍,测试题目与如今风靡的MBTI测试或九型人格测试题目类似,“多数情况下,性格测试的结果不会告知求职者,但是会影响应聘结果。”
刘露刚刚入职一家大型银行总行。在此前求职过程中,她面试过的每一家企业都会要求进行性格测试。“性格测试的题目一般百余道,全部做完耗时较长。多的时候,一天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性格测评。”刘露对于大量的性格测试不堪其扰,“有时我的简历刚投出去,对方都没有进行初筛,就马上发送性格测试链接给我了。”
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性格测试题目较为类似,但不同企业也会在测试中融入具有公司特色的个性题目。李佳印象最深的是省内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测试题目,比如要求选出最贴近本人性格的选项,选项均为“精明算计”、“注意力短暂”之类的负面描述。“这种题目好像在逼人进行自我否定,让我感觉不适。”李佳有些无奈。
借助“标准答案”打造“人设”
面对性格测试的“四面出击”,求职者们也“严阵以待”。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时发现,社交媒体上有大量性格测试“攻略”。很多求职者会事先检索企业偏好、岗位需求等,结合不同求职者的“面经”,让自己的“人设”尽可能贴近企业需求。
“为了在选择工作时掌握更多主动权,性格测试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一场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李佳说。
去年夏季,李佳曾给一家大型日用消费品公司的客户生意发展部投递了简历,“过去我对这个岗位和该公司的认识很肤浅,但在搜索完‘标准答案’后,我意识到这个岗位要求的是能够制定创新的营销策略,同时能领导和协调各方资源,确保营销策略成功落地的人才。整个公司竞争氛围应该是比较浓厚的。”
“性格测试的过程,也是求职者对企业‘反向筛选’的过程。”山东某高校创业创新与就业实践部老师王阳认为,求职者可以借此分析自身优势和缺点,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该企业。
莫让性格测试成隐性就业歧视
面对海量的求职简历,性格测试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初步筛选方法。然而,这一辅助手段若被视为决定性的评判标准甚至“一票否决项”,其局限性便显露无遗。
山东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性格测试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难以实现百分之百精准,仅仅可以作为参考依据。同时,性格分类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特性。比如现在大家常说的I人(内向型人)、E人(外向型人),难道I人就完全不善于跟人交流吗?其实不然。事实上,内向的人通常更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在社交场合一样也能表现得很好。”
性格测试也容易成为就业歧视的“保护色”。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江点序认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属于个人隐私,如果用人单位强制要求劳动者提供,则涉嫌违法。同时,如果用人单位将性格测试的结果作为招聘中一票否决的原因,涉及《就业促进法》所禁止的隐性就业歧视行为,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02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1200万人,今年还将继续增加。”王阳认为,对于大多数应聘者而言,比起根据性格和兴趣选择职业,更重要的是了解市场需求,适应当前可选的工作岗位。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