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1日,2023年中国5G发展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魏进武应邀出席并在主论坛上发表《需求牵引5G-A网络升级,创新推动5G规模化发展》的主题演讲,与到会嘉宾分享了中国联通5G-A发展经验及未来方向。
5G商用四年来,我国5G在网络能力、网络规模、应用创新上都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在继续引领全球5G发展的同时,发展速度、应用质量成效亮眼。5G进入“高速高质”发展的新阶段,为国家夯实、筑牢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成为带动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动能。
演讲中表示,中国联通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一是持续深化与中国电信5G的共建共享,部署5G基站数152万个,为5G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和技术基础;二是坚持高中低频协同发展打造5G精品网络,实现上下行速率和稳定性的有效提升;三是积极布局5G发展新赛道,探索空天地海业务联动,推动“地基+天基”网络融合发展,在低空互联网、航空互联网等领域均取得成功实践。
演讲中指出,5G发展进入5G-A新阶段,将成为支撑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更好地支持5G 2C/2H/2B业务规模发展,中国联通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速5G-A网络升级赋能数字化转型,在实时交互、工业互联、移动物联、通感一体和天地一体五大业务方向持续发力,打造了长城精工、国网浙江电力等一批新样板,持续拓展5G发展新空间。
面向实时交互类业务,通过大上行、高容量、实时交互等技术方案创新,满足2C新型业务需求。在大上行方面,主要探索多路8K直播、自由视角裸眼3D和XR等业务对网络时延、带宽提出的需求;在大容量方面,主要探索室内以分布式4T4R的方式覆盖,聚合形成16T、16R高容量的传输能力,大的技术场景在冬奥场馆里进行了成功的应用。在实时交互方面,主要是不断完善业务与网络的感知,同时能够对网络业务进行智能化赋能。
面向工业互联类业务,工业互联的业务特性一般以实践为主,在工业制造的11个环节中至少有8个环节适用RedCap,比如在工业质检应用场景中,需要两网双模的方式推动,一类是基于RedCap,另一类是基于大带宽大上行。中国联通开展5G-A URLLC增强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实践,携手长城精工打造业界首条“5G超可靠低时延汽车柔性产线”,验证了5G-A网络时延4ms、稳定性5个9(99.999%)的性能指标。
面向移动物联类业务,经过一年多对RedCap的探索实践,RedCap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成熟能够推动移动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中国联通从标准、网络、终端、测试四方面大力地在推进RedCap的商用化,其中重点是发布了全球首款RedCap商用模组,建成了千站规模、百站连片的RedCap试验网,并围绕视频监控、可穿戴、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典型应用场景开展了规模化的场景试点。同时,在“5G赋能新型工业化分论坛”上中国联通携手合作伙伴发布了“5G RedCap十大首商用之城”。
面向通感一体类业务,通信与感知一直呈现并行发展模式,随着5G毫米波和高频段的使用,使通信和感知的频率性能、关键技术和网络架构已具备一体化的可能性。两者正向着相辅相成的方向融合与发展,实现一网两用,超越联接。中国联通积极推进通感融合发展,重点对应用场景展开技术研究和测试验证,例如雾天或夜晚行车时对不可见车辆物体的感知,以及高铁周界入侵和低空无人机入侵告警等。比如,在浙江嘉兴的国家电网,首次验证了5G-A通信感知一体化防无人机黑飞验证,单基站探测距离达到1000m,探测距离精度达到了分米级,速率精度达到0.5m/s,实现对无人机位置的连续移动轨迹管理,减少因非授权飞机侵入而造成电网大面积故障的风险。
面向天地一体类业务,面向偏远陆地覆盖、海洋覆盖、应急救灾、大型交通工具宽带通信、泛在低空网联、车联网、运营商出海等重点场景需求,中国联通已经形成了天地一体的网络架构和业务上的多维融合。目前,中国联通在卫星通信领域积极进行技术积累,依靠现有卫星资源和技术能力,依托国家项目、集团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了一系列技术试验。
展望未来,5G-A技术的演进将对部分6G关键技术进行提前验证,为6G发展提供有效、有用、有价值的场景。同时,为未来6G演进奠定技术和应用相向而行的经验和路径。下一步中国联通将围绕需求愿景、技术布局、生态建设和试验试点等方面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协同助力国家5G-A和6G持续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