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地力呈退化趋势,农业大国“保土”任重道远。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土地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当下,新一轮关于土地调整和流转的热潮正在全国涌动,中国内地多省农村探索建“新型农田”,以期节水、省力和增产。
2013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是18亿多亩,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没有改变。同年,中国政府发布建“高标准农田”规划。近期,中国官方启动了对这一规划的中期评估。
值得关注的是,张掖甘州区农村当地人称的“拼盘农田”地下滴灌水网已铺开,分布在8个乡镇的13000多亩土地已“划小方块归整”,一马平川。
张掖是河西走廊上的粮仓,中国超三分之一的玉米种子产自张掖。甘州区作为张掖“新型农田”建设示范点,计划三年内投资9.7亿元整合17乡镇84个村的30万亩地。
“耕地质量低、各家田块小而零散分布,多少年来都是人工灌溉,产量也在下降”。城西闸村支部书记张玉春说,整合后的农田归村里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统一机械化播种、灌溉、除草、收割。农民从地里解放出来了,年底从农业合作社拿回各家收成,要粮食拿粮食、要钱拿钱。
如此,每亩地灌溉用水从600方降至300方,省水费50元。另外,加化肥、人力等省下500元,而产量据官方计算每亩增产15%-20%左右,可增收300多元。据甘州区官方预计,该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可增加产量45公斤、增收176元,实现增加效益5300万元,新增耕地面积2.04万亩。
除甘肃以外,湖北、安徽、广西、四川、河北、江苏等中国内地多省正在农村纷纷布点初试。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