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Emilio Gino Segrè,1905-1989),意大利—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犹太人,因发现反质子和欧文·张伯伦共同分享了195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出生在罗马附近的提沃利的一个西班牙系犹太人家庭,早年在罗马大学学习工程学,1927年转向物理学,并于1928年在恩利克·费米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28至1929年服兵役,随后他获得洛克菲勒研究经费先后在汉堡同奥托·斯特恩、在阿姆斯特丹同彼得·塞曼一起搞科研,1932至1936年在罗马大学担任物理学副教授。1936至1938年在帕勒莫大学担任物理实验室主任。1938年塞格雷到美国加州访问,此时墨索里尼在国内通过了排犹法令,于是塞格雷无法再回到意大利,欧内斯特·劳伦斯给他一份在劳伦斯放射实验室(隶属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担任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同时他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讲师。
在伯克利期间,他发现了砹和同位素钚-239,1943至1946年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曼哈顿项目的小组组长,1944年获得美国国籍。既而他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里约热内卢大学任教。1946年他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物理学和科学史教授直至1972年,是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导师。1970年塞格雷出版了恩利克·费米传记。1974年他回到罗马大学任核物理学教授。1989年塞格雷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1928年,狄拉克创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很自然地解释了电子的自旋性质,并预言了正电子(与电子质量相同、电荷相反的粒子)的存在。1932年,卡尔·大卫·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这使得人们更加相信质子也应该有一个镜像粒子——反质子。塞格雷与欧文·张伯伦同为劳伦斯放射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的组长,为了寻找反质子,195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们建成了一台名为Bevatron的能量为6.2GeV的高能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塞格雷-张伯伦实验小组用这台高能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把能量为6.2GeV的质子射在铜靶上,产生了反质子。
应当指出,由于出射束中的大部分粒子是质子、中子和介子,要从这么多的粒子中检测出反质子,需要相当高明的实验技巧。理论所预言的反质子的负电荷可以通过它在磁场中的偏转来验证,但要确定它的质量,至少必须对同一粒子测量两个独立的量:动量与能量或速度与射程。这个测量是利用磁装置和40英尺远处的切伦科夫速度选择计数来进行的。在照相乳胶中,由反质子轰击原子核所产生的爆炸蜕变的“星”形径迹证实了反质子的存在。这种从包含着许多其他粒子的出射束中辨别出极其稀少的反质子的高超实验技巧是张伯伦和塞格雷成功的标志。在用磁学方法分析的出射束中,30000个粒子中只有一个反质子。在可接受的极限误差范围内,找到了40个反质子事件以后,人们就认为反质子被发现了。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与欧文·张伯伦共同荣获195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