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骧中国著名昆虫学家 进化分类学家
2016-01-26 11:34:00   来源:光明网
内容摘要
陈世骧,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浙江省,嘉兴人,192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34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陈世骧,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嘉兴郊区一书香之家。祖父曾举秀才。父陈坚,字志巩,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返里后曾在乡间创办小学,中年时举家迁居城内,经商理财,成为嘉兴商界知名人士。

陈世骧高小毕业那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当时学校罢课,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宣传。陈世骧也是爱国洪流中之一员,上街演戏,宣传“亡国恨”,培养了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幼芽。后来,他在复旦大学攻读生物学系,立志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昆虫学事业。

陈世骧1928年大学毕业。同年去法国留学,193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和越南北部叶甲亚科的系统研究”获法国昆虫学会1935年巴赛奖金(Prix Passet)。1934年8月回国后,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从遗传机制和分类事实,陈世骧作了如下结论:物种是变的,又是不变的,变是物种发展的根据,不变是物种存在的根据,变是绝对的,是主要的矛盾方面,物种在又变又不变的矛盾中演变。这一“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是陈世骧的进化论与分类学的理论核心和立论根据。

陈世骧对昆虫的进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昆虫在进化上有三个大基本问题:昆虫纲的起源、昆虫翅的起源和全变态昆虫的起源。阵世骧于1955年发表了“昆虫纲的历史发展”一文,首次对这三个问题作了辩证的、富有创见的论述。他认为,这三个问题代表昆虫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历史的阶段发展是前后继承的,彼此互相关联的。陈世骧有关进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生物学界有很大影响。

他认为进化论是生物科学的核心理论,是分类学的理论基础。物种是生物的进化单元,也是分类单元;物种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进化是在又变又不变的矛盾中进行的。他要求分类系统能正确地反映进化历史,分类的实际工作则是通过对特征的分析与对比来进行的;他自己作为一个进化分类学家,对怎样分析特征和采用特征提出了准则。他重视新征与祖征的相对关系,并强调不仅要把形态与功能相结合,而且还须注意其适应意义,把形态、功能、适应三者结合起来,方能充分阐明物种的时空地位以及特征的生活功能在进化中所起的作用。

陈世骧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的一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以高昂的激情和使命感,领导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的建设事业。他坚持理论研究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按四个水平: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要求设置研究室,遴选学术带头人,安排科研项目,发展科研队伍。强调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促进。30多年来,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的发展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